一直以來價格低廉的天然氣,近期成為大宗商品漲價王。
天然氣價格在亞洲過去一年暴漲6倍,在歐洲14個月內漲10倍,在美國已經達到十年來的最高點。
芝商所亨利港(Henry Hub)天然氣期貨和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天然氣期貨被視為全球天然氣價格中兩個主要定價基準,目前兩者10月份合約價格都已經達到全年最高點。本周一,后者價格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天然氣價格上漲,連鎖反應已經不斷顯現。9月7日,英國能源監管機構Ofgem表示,一些小型能源供應商已經倒閉。
供不應求
與煤炭、石油等能源相比,天然氣開發相對容易,儲量較大,一直以來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之一。而且每年3-8月是天然氣市場的傳統淡季,價格往往處于全年最低,今年卻一反常態在夏季大幅攀升。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供不應求。
供應方面,在長期低價和疫情影響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不足,導致供給短缺。
據統計,2020年,全球共產出38537億立方米天然氣,較2019年下降3.3%。主要生產國除中國和伊朗外,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英國指出,2020年初以來,除了卡塔爾正在推進大規模天然氣出口項目擴建,全球幾乎沒有新的LNG出口項目獲批。沙特雖然計劃開發本土大型天然氣田,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產量最終將用于其自身的制氫項目。
歐洲方面,大批LNG(液化天然氣)船更多駛往亞洲,而俄羅斯作為歐洲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國,目前也在削減供應。
普氏能源資訊公司的天然氣分析師赫克斯特普表示,由于擴大對歐出口意味著要和烏克蘭協調更多天然氣過境等問題,俄羅斯出于政治顧慮并不愿增加供應。
此外,在經歷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后,歐洲天然氣庫存驟降。路透社指出,自去年冬天以來,歐洲一直未能補充天然氣庫存。
Argus Media的天然氣分析師Natasha Fielding表示,歐洲當前的天然氣庫存水平已經達到10年來的最低點,比5年平均水平低25%。
美國方面,福布斯網站指出,未來12-18個月,美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兩位數增長的日子可能將結束,這意味著供應側仍然吃緊,預計11月中旬冬季開始時,該國天然氣庫存將處于低位水平。
需求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經濟復蘇,能源需求量顯著提升。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動力來源,天然氣的需求量也進一步提升。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高級主管瞿新榮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德國逐漸退出核電,歐洲風電短缺,疊加貨幣寬松周期下工業經濟帶動用電需求復蘇,導致電力緊張,碳排放期貨價格上漲,天然氣價格也跟著上漲。中國經濟出口強,用電需求復蘇,疊加國內碳中和計劃火電供應不足,也推生天然氣需求,導致天然氣價格與歐洲相互推漲。
此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許多國家對碳排放的管控越來越嚴,先后推出碳中和和碳達峰的"雙碳"目標,并配套選擇用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來替代石油和煤炭,從而助推了全球市場整體對天然氣的需求量。
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未來幾年的天然氣需求量或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至2024年,全球天然氣需求量可能增至43000億立方米。從過去五年的數據來看,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增量相當于全球總增量的43%,其中國內成為了天然氣異軍突起的最大消費增量,天然氣將成為助力碳達峰目標實現的重要能源選擇。
花旗集團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和印度工業生產的發電需求相當大,其中大部分發電來自煤炭,但隨著雙碳的推進,對天然氣的需求也在進一步上升。數據顯示,今年1-8月,俄羅斯對亞洲地區主要國家的天然氣出口增長了19%,需求的持續旺盛將不可避免地倒逼供歐氣價繼續上漲。
連鎖反應
隨著整個歐洲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達到歷史新高,英國小型能源供應商已經開始倒閉。
Ofgem 9月7日表示,天然氣和電力供應商Pfp Energy和Moneyplus Energy將把他們的9.4萬名客戶轉移到一家新的供應商。上個月,電力供應商Hub Energy宣布退出該市場。
不僅如此,由于冬季許多英國居民將依靠燃料取暖,一些英國能源公司宣布將在冬季來臨之前提高價格。其中,Igloo Energy Supply Ltd上個月表示,將在幾個月內第二次提高價格,以應對飆升的天然氣價格。
成本上漲最終將轉嫁在客戶身上。在法國,最大的糖生產商Tereos SCA上個月警告稱,燃料價格正在影響歐洲的糖加工,價格上漲“極大地”增加了生產成本。
巴基斯坦鋼鐵公司CEO Shakeel Ahmad則警告稱,燃料價格激增已經“破壞”了公司的制鋼業務。
更大危機
國泰君安證券研報稱,2021年全球天然氣價格大幅走高,且如果冬季是冷冬不排除進一步走高可能。預計2022年LNG供給仍然偏緊張,價格易漲難跌。盡管2022年底液化能力新增較多,但是考慮到裝置負荷提升需要的時間等因素,預計對2022年的供給能夠提供的增量有限。而在不考慮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下,預計2022年LNG需求增速為3%。
眼下,世界范圍內天然氣價格暴漲的經濟后果正在顯現,高能源價格正在對通脹造成壓力,德國正在經歷自2008年以來最高的通貨膨脹。
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Carsten Brzeski表示,“生產商轉嫁成本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意味著通脹可能“不是那么短暫的”。
還有市場分析警告,目前主要發生在歐洲和亞洲重工業的能源價格上漲危機可能很快就會蔓延到政治和宏觀經濟領域。
在巴基斯坦,政府因采購昂貴的天然氣而受到批評。有分析指出,對于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零售燃料或能源價格即使小幅上漲也可能導致經濟困難和公眾動蕩。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