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2021年7月在福州舉行,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推出百集系列報道《棟棟娜娜說文物》。綿延千年的歷史傳承,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英杰輩出的八閩名人。讓世界了解福建,讓福建走向世界!閩韻國潮,一起傾聽!
北宋書法史上有大名鼎鼎的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這四個人是宋代書法成就最高者。其中蔡襄是宋代楷書的第一人,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宋史·蔡襄傳》稱贊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
蔡襄是莆田仙游人,1030年中進士,是北宋名臣、端明殿學士,少見的集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科學家于一身的全才。蔡襄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干出業績。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議種植福州到漳州700里的驛道松。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著名的洛陽橋,寫了一本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荔枝譜》,翔實記述荔枝的來源與產地、栽培技術、加工方法等;到建州,也就是建甌任職時,留下了繼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學專著——《茶錄》。
喝茶也能喝出門道
陸羽在《茶經》中描述的是唐朝的煮茶法,也就是將茶葉投入燒開的水中煎煮。而宋代流行將茶碾碎后放在碗中用開水沖,是今天仍然采用的泡飲法的雛形。
當時宋朝皇家流行喝建州鳳凰山一帶產的北苑茶,蔡襄就被派去建州督造貢茶。蔡襄回京后,宋仁宗夸他進貢的上品龍茶好,蔡襄就琢磨,皇上雖然覺著北苑貢茶好喝,但不知道為什么好喝,本著讓皇上喝其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蔡襄決定寫一本關于北苑貢茶的指南。
茶錄分類上下兩篇,上篇為論茶,蔡襄分別從色、香、味三個方面提出了評價茶葉好壞的指標,這也是首次全面地提出了茶葉的評價標準。下篇是論器,主要論述茶焙、茶籠、砧椎等茶器的功能、特色及使用方法。《茶錄》為宋代藝術化的茶飲奠定了理論基礎。
茶藝和書法的巧妙結合
福建博物院就館藏有蔡襄所寫的《茶錄》和《荔枝譜》的明代版刻。版刻就是將文字或圖畫反刻在一整塊木板上,然后加墨刷印成書籍。說明在明代時,這兩本書已經作為經典讀物大量印刷。
《茶錄》最早是蔡襄手書的,作為一個大書法家,很多人惦記他的墨寶。所以蔡襄第二次當福州市長的時候,《茶錄》手稿竟被手下工作人員偷走,后被淮安知縣樊紀購得,從此流傳開來。但一開始傳播純靠手抄,越傳謬誤越多。這會兒蔡襄還在世呢,于是蔡襄重新用小楷抄寫了《茶錄》,并刻在石頭上。全文約八百字,有前、后序。書法勁實端嚴,橫逸飄發,是蔡襄書法藝術的代表作。
尤其這《茶錄》可是寫給日理萬機的皇上看的。皇上那么忙,你就不能寫一個多余的字。所以《茶錄》用字精煉,文法精妙。觀賞《茶錄》,是茶葉知識、書法、文法,三位一體的頂級精神享受。
監制:趙林、阮怡
編輯:孫世慶
播音:棟檸
微信制作:蒙瑤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