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且全面,加之中國在市場、人口等方面具有的天然優勢,導致中國的綜合國力快速接近美國。于是,中美博弈很快就進入到了一個關鍵階段。而由于中美兩國在體量、影響力、實力等方面具備的條件,讓這一博弈過程變得長期化、復雜化。
不過,我們看到,美國圍繞中國崛起對華的打壓,始終一直停留在戰術層面,這套組合拳中,無論是貿易戰、金融戰、外交戰、輿論戰,還是法律戰、人權戰都是聚焦于國家實力的外溢層面。
實際上,在經濟、金融領域,美元霸權給了美國很堅定的支持,讓美國能夠多次在遇到嚴重困境的情況下,涉險過關,而人民幣并不具備這一優勢,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金融領域與美國一較高下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內源驅動型發展特征。中國將龐大的市場、強勁的消費能力與工業化、商業化能力相結合,在內外雙循環體系基礎上,迅速構建了自己的防御陣地,現在雙方在該領域的博弈態勢已經從戰略相持走向了美守中攻的局面。
軍事領域,受到經濟能力的影響最為突出,隨著大量先進武器入役、高素質作戰指揮人員的加入,以及國家對于軍隊體制機制的改革、對于作戰指揮模式的調整逐步到位,使得近年來解放軍的實力有了質的突破。從目前的態勢上看,第一島鏈之內,解放軍已經沒有任何對手,保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任務完全能能夠實現。
反觀美國,現在國內問題嚴重,經濟下滑、政治內耗、社會混亂讓拜登無力應對。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債務違約風險極大提升。于是我們看到,從今年3月份開始,美國不斷派出高官與中國相關人員進行視頻、電話溝通,還多次請求中方同意與美方的高官會面。
此外,為了能夠在談判桌上占據主動權,逼迫中國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幫助美國解決目前國內的經濟危機,美軍頻繁在中國南海、中國臺海等地區舉行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以及大規模軍事演習。特別是,美國還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并以所謂的“人權”為借口,打著共同價值觀的旗號,企圖凝聚西方國家,把中國樹立成敵人,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反華聯盟。
然而,無論是在談判桌上的激烈交鋒,還是在太平洋上的劍拔弩張,這些都不是中美兩國真正的主戰場,因為針對談判來講,中國已經占據了主動權,而且談判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是要看雙方的意愿的,只要有一方不讓步,談判自然就無法取得實際效果。所以,談判是一種妥協形式,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而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除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試探對方的底線之外,談判本身沒有什么特別的價值。
針對太平洋兩軍的交鋒來看,中美兩國都是擁核國家,而且兩國軍隊的接觸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國家門口,所以,解放軍在這一地區是能夠完全應對美軍的任何挑戰的。退一步講,如果兩國在該地區爆發沖突,最多也就僅限于一場局部戰爭規模,不可能繼續擴大。而局部戰爭對于中美兩個世界性大國來講,影響不會是致命的。
因此,美國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或者說要成功遏制中國崛起,談判和軍事施壓都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同樣的,中國想要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靠軍事或者外交手段,是無法達到目的的。那么,中美兩國真正的主戰場在哪里呢?答案就是科技領域。
科技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其具體表現為科技進步帶來的技術革新,對于一個國家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生產方式具有決定性作用。國家作為一個上層建筑,需要構建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而企業作為經濟基礎的主體,效益是核心指標。效益的提升,得益于資本的運作、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生產力的提升。這其中生產力是關鍵要素。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其經濟實力就已經問鼎世界第一了,然而我們卻并沒有看到美國在當時稱霸全球,這是因為美國的綜合國力還不夠強大,至少與當時的英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迅速占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這是因為當時的美國已經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突破,憑借著自身開放、包容的政策,大量充盈的資本,美國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國的頂尖科技人才。加之,美國在二戰期間,相戰爭的雙方陣營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大發了一筆戰爭財,所以在穩固的經濟基礎、強大的科技力量之上,美國問鼎了世界霸主。這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計算機的誕生和應用。這次革命在美國爆發,賦予了其生產力方面的極大提升,最終拉開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
同樣地,對于中國來說,由于清政府的不重視,錯過了工業革命,當時的閉關鎖國政策,更是讓技術交流成為了奢望。二戰結束后,新中國成立,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尾巴,大力發展信息化,讓中國獲得了實力上的飛躍。
此外,科技能力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為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眾所周知,美國憑借自己的實力,在二戰后主導建立了國際秩序和規則,并將美元推向了世界金融體系的中心。通過美元,美國可以實現對全球大宗物資,特別是戰略物資交易進行實時監控,對其自身來講,還多了一種隨時可以制裁別國的武器。
多年來,美國一直一邊印錢給自己花,另一邊通過國債向其他國家借錢,然后再通過對美元匯率的人為操縱,讓別國手中掌握的美元資產不斷縮水。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國家愿意借錢給美國呢?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自身實力強大,為美債背鍋,另一方面則是從市場角度考慮,對于美國債務的償還能力,各國從來沒有懷疑過。
這是因為美國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借來的錢完全可以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實現新技術的突破,并以此來實現高價值產品的輸出。美國所創造出來的科技價值遠遠要超過投入,當你明知道1美元的投入,可以創造出5美元的價值的時候,你還會擔心美國人還不起錢嗎?
有了科技作為保障,美國經濟大體上就會穩健增長,科技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就是科技的另一個關鍵作用。那么,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的關鍵點在什么地方呢?
中美兩國科技競爭的關鍵點
從目前國際上科技領域的競爭態勢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中美兩國科技的競爭關鍵點在于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追逐。對于美國來說,想要在科技領域實現飛躍,就必須要爭取讓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本國爆發,以此為生產力的提升注入新的動力,從而能力推動經濟、軍事等各領域實現質的飛躍。
對于中國來講,我們雖然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尾巴,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體量的國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中國的人口基礎很大,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幸福,都需要極大的綜合國力作為保障。只要中國能夠爭取讓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在我們本土上,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受到工業革命帶來的沖擊的影響,中國在科技、經濟領域將會率先實現對美國的趕超,隨后的外溢效應,則能夠幫助中國在其他領域實現反超。
目前看,可能蘊含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學、新一代通信技術和新材料。因此,中國提出了“中國·智造2025”計劃,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國家對于重點領域的政策引導,充分利用中國工業化方面的絕對優勢,加快科技研發、創新的腳步,努力趕在美國之前,在上述領域實現突破,引領爆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任何一個技術的誕生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之外,最為關鍵的還是要依靠人才。以往,中國在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是特別大,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國家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注視,我們看到近年來,針對人才的優惠政策、資金投入、環境建設等越來越完善。中國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優勢開始顯現。
首先,中國具有天然的基礎優勢。人才二字,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包括了“人”和“才”。中國首先在“人”的方面就具有天然的優勢。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礎,在人力資源獲得方面,并不像希望國家那樣困難。“才”主要依靠的是教育。自從中國實行大學擴招以來,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學習理學、工學的,還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考研。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本土提供的人才資源是會越來越充盈的。
其次,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人才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極高。一個人才能否將其價值轉化為生產力,關鍵在于技術能力、工作能力兩個方面。中國學生具有天生好學的特點,還有刻苦勤奮的優秀品德,關鍵是在工作當中他們的態度非常好,能夠主動積極地將自己的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以正向的能量尋求在技術上的突破。這一點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孩子們,他們天生個人主義至上,多年來因為思想觀念不同,以及受到國家錯誤的引導,加之一直在享受高福利、低付出的生活,導致很多學生沒有上進心。這就是兩國之間的差距。
最后,中國正在全力優化人才相關政策。一個人才,之所以能夠為這個國家踏踏實實做貢獻,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夠在這個國家中獲得想要的價值。有的人想要的是經濟價值,有的人想要的是社會價值。現在,這些在中國基本上都能夠實現。特別是中國的引進人才戰略,受到全世界各國科技人才的高度關注。當下,美國國內疫情肆虐,資本進入到瘋狂逐利的狀態,種族主義歧視問題讓社會動蕩不安,美國政府已經無法為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目前,中美兩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對于美國來說,憑借自身在科技領域的優勢,不斷在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方面卡中國的脖子,希望盡量延緩中國科技發展的腳步,特別是希望中國不要構筑屬于自己的科技全產業鏈;對于中國來說,雖然有些企業確實受到了美國科技封鎖政策的影響,但是,中國正在發揮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優勢,憑借在經濟、技術、政策、人才方面的長期積累,將會很快獲得在關鍵技術上的突破。憑借中國強大的工業化能力,在取得技術突破之后,一大批高精尖的設備將會迅速供應市場,解決企業的困難。
淺析中美戰略態勢
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就是兩國在拼綜合國力。誰能夠占領科技制高點,就能夠獲得強大的生產力,就能夠得到經濟上的大幅提升,也就有更多的資源可以被投入到科技、軍事、教育、環保等領域,從而能夠在綜合國力上碾壓對手。
目前看,美國在科技領域仍然占據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美國有著巨大的科技存量,一些目前全球各國各領域使用的核心技術依然在美國手中,特別是美國還掌握著一大批技術的標準制定權,這是客觀事實,我們并不回避。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發展的動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原因之一。
當然,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中國在諸多科技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些技術井噴式爆發的背后,都是國家在各方面長期積累所造成的必然,只要我們能夠繼續潛心發展,不被外界帶亂節奏,在未來10-15年之內,就能夠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當然,如果中國能夠努力讓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我們國家爆發,將能夠迅速而全面地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到那個時候,美國自然就會站在利益的角度出發,同中國心平氣和地進行談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