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3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日發表文章稱,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堅實一步。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發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被視為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這是長征五號的第三次發射,此次航天任務的重要性在于它驗證了長征五號的關鍵技術。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發射中,任務最終順利完成,讓長征五號成功“首飛”。隔年7月的第二次發射任務則宣告失敗,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后來的調查顯示,火箭的發動機出現故障,局部結構發生異常,導致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
長征五號第二次的試射表現說明其技術——特別是長期阻礙中國航天領域發展的發動機技術,當時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對中國火箭技術發展的質疑。
如今再次執行發射任務,相關人員歷經兩年多的修復與研發,攻克了發動機技術,終于以努力換來了成功。據中國媒體披露,研制團隊集合了中科院、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20多家單位的數百名專家學者的力量,共同進行技術攻關。
半年下來,長征五號在2018年4月完成歸零評審,氫氧發動機連續經歷了14次試車考核,均獲成功。不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改進后的發動機同年11月在長程試車過程中出現問題,但最終得以迅速解決。
到了2019年4月,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入最后階段時,一臺用于后續任務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試驗數據分析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振動頻率。科研人員后來發現問題是發動機局部結構對復雜力熱環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進了發動機結構并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試驗。
長征五號這次成功復飛,不僅表明困擾這款火箭的發動機問題基本獲得解決,更是標志了中國發射更重航天器或將航天器送往更遠深空的能力業已提高。
面向未來,此次任務的成功也預示長征五號即將正式進入應用階段。它已被指定為載人空間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測等重大航天任務的運載工具。可以預見,早前因發射任務失利而推遲或擱置的部分航天任務,有望在不久后展開或重啟。
2019年12月21日,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
作為中國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承擔的任務自然不輕。這款近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5米的大型火箭,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則達25噸。中國許多新一代航天器因此也只能通過被昵稱為“胖五”的長征五號進行發射。
不過,這與傳統的航天大國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國私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開發的“獵鷹重型”為例,這款火箭的運載能力比長征五號高出大約一倍。
可以說,耗時10年研制的長征五號要追趕美俄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這次復飛任務是中國通往航天強國長征的開始。
[延伸閱讀]長征五號成功發射 外媒:中國下個目標瞄準火星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剛剛邁出了未來征服火星的關鍵一步。
據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擔負著重要使命。長征五號未來將負責搭載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計劃帶回月球巖石樣本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以及載人空間站核心艙。
報道稱,中國近些年毫不掩飾其空間雄心。2019年1月,中國成功將一個探測器送到月球背面,這是全世界首次。
中國不打算在這條道路上停下來。除了已經征服的月球和打算在2020年征服的火星之外,中國還希望在2030年前后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
另據奧地利《上奧地利新聞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如果一切順利,中國將在2022年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組建自己的載人空間站。如果國際空間站像計劃的那樣在2024年關閉,中國屆時將是唯一在太空設有載人前哨站的國家。
中國也在衛星技術上取得進步。專家報告說,長征五號火箭現在送入軌道的實踐二十號衛星可以使太空中的數據交換以明顯更高的速度進行。
此外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27日報道,中國有著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計劃,從發射數量來說,中國超越了美國和俄羅斯:2019年有33次(不包括27日的發射),去年則有39次。
未來涉及長征五號火箭的任務包括:讓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以及運送探測器前往火星。
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2月27日報道,中國成功發射長征五號火箭,可能為更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鋪平道路,比如前往月球和火星的任務以及載人空間站。
報道稱,中國在太空競賽中起步較晚——直到1970年,也就是美國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后,中國才把第一顆衛星送入太空。
但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中國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和其他資源用于研究和人員訓練。除火星任務外,中國還一直在積極進行探月行動。
同時中國還在制訂到本世紀30年代實現載人探月任務的初步計劃。如果獲得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將人送上月球的國家。
(2019-12-29 10:05:00)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長征五號肩負重大任務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長征五號火箭發射2000多秒后按計劃把迄今中國最重的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隨著此次發射成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堅持自己的航天時間表:即將進行的月球探測任務、火星探測任務和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這是中國今年第34次發射火箭,超過了美國和俄羅斯。
據奧地利《上奧地利新聞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新火箭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之一。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對國家電視臺說,這標志著中國長征五號研制任務的結束,投入到正式的應用發射階段,后面還有重大的工程任務等著它,包括明年的首次火星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明年年底左右的空間站核心艙等國家重大任務的發射。
報道稱,接下來,新火箭將在明年7月或8月發射火星探測器。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窗口,將不得不等到2022年地球和火星再次處于有利位置的時候。明年還計劃進行新一次探月飛行。屆時,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將兩公斤巖石樣本帶回地球。
另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2月27日報道,長征五號對中國航天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與美俄同等級火箭的紙面數據比拼上。不論是中國的下一階段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還是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都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比如,旨在實現月球表面著陸并返回地球這一目標的嫦娥五號計劃,其探測器重達8噸;除了長征五號,沒有任何一款現役中國火箭能將其送上月球。重達20噸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也只能由長征五號送入軌道。而預定2020年夏天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同樣依賴于長征五號。此外,旨在取代“神舟”系列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太空望遠鏡也在等待具有足夠推力的運載火箭。
此外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被親切地稱為“胖五”的長征五號火箭在升空半個多小時并將其搭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后,中國航天部門宣布這次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將有助于確保后續任務中使用的重要技術能夠正常運行。
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總指揮周志成說,新衛星將把中國的通信技術帶入一個新時代。
報道稱,這是中國今年的第34次也是最后一次航天發射。中國今年的航天發射數量比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都多。
基于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研制的實踐二十號將是距離地球表面約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最大衛星之一。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稱,該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雙翼展開比波音737飛機的翼展還要寬。
北京的一位航天專家說,這顆衛星的使命將是把中國的地位從太空通信的追隨者變成引領者。
(2019-12-29 10:03:28)
[延伸閱讀]外媒關注:長征五號成功復飛助力中國航天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道 12月27日20時45分,中國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后,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引發外媒關注。
德新社12月27日報道稱,中國27日成功發射該國威力最強的火箭。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這個崛起中大國的太空計劃未來前景的一次關鍵考驗。
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后,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長征五號火箭的第三次發射。此次成功發射將為未來月球與火星任務以及載人飛行鋪平道路。此前2016年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發射。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2月21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據悉,此次發射驗證了未來太空任務的關鍵技術,長征五號火箭將幫助中國實現建設空間站的目標,也是中國未來近地軌道探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據法新社12月27日報道稱,中國27日發射了一枚推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火箭,從而為該國計劃于2020年開展火星之旅邁出重要一步。
報道稱,據中國媒體播放的現場直播畫面顯示,長征五號重型火箭搭載著一顆測試衛星,于20時45分在位于中國南部海南島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中國雄心勃勃地計劃于明年開展火星之旅,還希望到2022年組建載人空間站,此次成功發射是這些太空任務的關鍵環節。
中國于2016年11月成功發射了首枚長征五號火箭,中國當時稱那是該國研發的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報道援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天網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最大運載量為25噸,其運載能力可與美國制造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以及俄羅斯的“質子-M”運載火箭等一些現存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相媲美。
報道評論稱,中國的太空計劃試圖趕超其他領先國家,并確認自己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2003年,這個亞洲大國成為第三個將人送入太空的國家。2019年1月,中國成為首個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國家。2019年11月,中國完成了對其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的一個試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于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部署一個探測器到火星表面。中國還計劃2022年完成載人空間站在軌建造。
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7日報道稱,中國在27日成功發射了其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這枚火箭是從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的,搭載了實踐二十號衛星。
報道認為,長征五號是中國最強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它的高度是57米,采用全新5米芯級直徑箭體結構。它能夠將25噸載重運抵近地軌道,能夠將重達14噸載重運抵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實踐二十號衛星是地球同步軌道新技術驗證衛星,將驗證東方紅五號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關鍵技術。
(2019-12-28 10:14:51)
[延伸閱讀]“胖五”問天記——中國“最強火箭”長征五號復出紀實
新華社海南文昌12月27日電 題:“胖五”問天記——中國“最強火箭”長征五號復出紀實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周旋
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射平臺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白色箭體上,鮮艷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有20層樓高的火箭筆直站在那里,直指蒼穹。
24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15000余秒關鍵技術試驗、900多個日夜的磨礪、10余萬航天人的堅守……被稱為“胖五”的中國“最強火箭”長征五號迎來重生時刻,圓滿完成第三次發射任務。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追夢30年,終贏航天強國“入場券”
“5、4、3、2、1,點火!起飛!”
隨著“01”指揮員王光義雄渾有力的口令,發控臺主操作手于鵬果斷按下發射按鈕。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金黃色的烈焰從火箭底部噴涌而出,巨大的聲響震撼方圓數十里。在烈焰舉托下,長征五號似離弦之箭、向天而去。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來自天南海北測控點的一聲聲報告,接力護送著火箭的又一次壯美飛天。2000多秒后,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星箭分離!”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南海之濱,今夜無眠。長征五號再度啟航,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開辟了中國通往太空更加寬廣的天梯。
這是“創新之箭”——
長征五號是我國目前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技術跨度最大的一型運載火箭,采用3型12臺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發動機,主發動機均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技術,實現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
這是“力量之箭”——
“胖五”身高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它使我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倍,可一次將16輛小汽車的重量送入太空。有了它,還能把更大更重的飛行器送到深遠的太空。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新華社發(張麗蕓 攝)
這是“追夢之箭”——
30多年前啟動論證,20多年前開始預研,10多年前開始立項研制……“胖五”的成長已走過30多年時光。“胖五”創造性地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組合作為火箭發動機推進劑,起飛時發動機燃燒瞬間產生2000多攝氏度的高溫以及1000多噸的推力,相當于十幾分鐘翻越22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不斷突破來自“冰與火”的考驗。
運載火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必須采用全新的技術。而向上的每一步,都是突破和挑戰。
“我們始終選擇堅信,堅持向上的力量,堅持不懈追求航天夢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長征五號從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強,它是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入場券。”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航天強國必須有自主、自由、安全、可靠地進入空間的能力,長征五號是我們由大向強邁進的關鍵一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燕生說。
這是在廠房吊裝過程中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11月7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走出至暗時刻,“胖五”打贏“翻身仗”
進入21世紀,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均推出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需求與能力與日俱增。美國的宇宙神5、德爾塔4、獵鷹重型火箭,歐洲的阿里安5火箭,都是這一賽道的“重量級選手”。
中國運載火箭如何在運載能力上縮小與國外同類火箭的差距?我們的大型運載火箭應該怎么做?一道道難題擺在了中國航天人的面前。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專家們就開始積極呼吁國家研制使用液氧煤油環保推進劑的運載火箭。
2006年,國家正式立項研制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經過10年攻堅,長征五號于2016年實現首飛。
這是在廠房吊裝過程中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11月14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然而,在第二次發射任務中,長征五號經歷了至暗時刻。
當火箭發射升空后,當人們還沉浸在興奮與激動之中……第346秒,長征五號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突發故障,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到底怎么了?問題出在哪?
指揮大廳一片寂靜,大家的心像大屏幕上的飛行曲線一樣,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默默流下了眼淚。失利的噩耗很快傳開,失望和質疑接踵而來……
“當我們正要邁向更強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澆得‘透心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玨回憶當時的感覺,真有一種“天要塌了的想法”。
“航天歸零”——中國航天人應對眾多復雜困難和挑戰的法寶之一,就是“從頭開始、重新再來”,用嚴慎細實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作風面對困難和挫折。
王玨告訴記者,在歸零過程中,通過建立“故障樹”,“胖五”研制團隊對50多個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事件進行了逐一的排查,從長征五號第二發失利到第三發成功,累計進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關鍵技術試驗,總計超過20000余次各種地面試驗,只為磨礪出一枚更強壯、更健康的“胖五”。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2月21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2019年4月4日,長征五號第三發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入到最后階段,一臺用于后續任務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試驗數據分析過程中出現異常。研制人員通過“蛛絲馬跡”,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癥結”。
發生這一情況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臨危受命,擔任長征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在中國航天史上,只有當任務面臨巨大挑戰時,才會增設這一崗位。
李明華和同事們反復研究比較,最終選擇進行局部改進,同時組織全國優勢資源聯合攻關,其中既有清華、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研究資源,也有航空、船舶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大家齊心協力再攻關。
問題少一個,勝算多一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任務失利后,“超越最高標準”成為發射場全線的質量新目標。
航天器潔凈度的保障要求是好于一萬級,空調系統人員認真對過濾器進行檢查清洗。他們對著設備內壁一寸一寸地擦,狹窄的空間,局促到手腳發麻,長時間強光刺眼,干澀難受……你累了我頂上,換人不換標準,靠著這種接力,硬是讓潔凈度好于要求的5倍。
“長征五號火箭在飛行過程中要完成的動作總共有2000多項,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對火箭飛行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造成發射失敗。我們只有做到完美,才能坦然面對。”李明華說。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2月21日攝)。新華社發(屠海超 攝)
與時間賽跑,十余萬人“磨一箭”
長征五號的浴火重生,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十余萬人共同的“馬拉松”。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細節決定任務成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曾直言,航天是一項“10000-1=0”的事業,“萬人一桿槍”是航天事業的真實寫照。
長征五號身后正是有一群航天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馴火牧天、攜山攬海,眼里盡是星辰和遠方。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2月21日攝)。 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
——是他們,始終堅持“把問題留在地面,把完美帶上星空”。
作為控制系統的“定海神針”——長征五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蘇磊年紀輕輕,本應濃黑茂密的頭發已變得稀疏。試驗室里,各個環節他都狀態清楚;測試判讀,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數據;每一份經手的報告,他都無比認真。型號隊伍里的人開玩笑說:“別人是衣帶漸寬終不悔,蘇磊是華發不再也操勞。”
——是他們,深愛火箭并把火箭看成生命的一部分,一批批報國者誓言無聲。
在廠房里,即使沒有什么緊急的事,長征五號控制系統副總設計師李學鋒也會圍著火箭和儀器設備轉。時而俯身看儀表,時而擦完檢測工具又踮腳輕撫箭體。眼前的火箭,仿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總說:“一個型號只有十幾年、幾十年的生命周期,但我們的技術追求沒有止境。”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2月21日攝)。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
——是他們,對國家的事“錙銖必較”,對家里的事總是“放放再說”。
“孩子一百天了,你還能不能回來?”“到底是我重要,還是火箭重要?”……發射平臺操作手于玉光面對妻子的一次次“通牒”,總是一拖再拖。為確保廠房升降平臺改造質量,于玉光駐廠監造持續4個月,愛人生產、孩子滿月,他都不在。“我們干航天的,一條焊縫、一個鉆孔都不能放過!”他堅定的回答終于換來了妻子的理解,孩子第106天時,他們一家人才第一次合上影……
工作人員在為箭體裝吊具(10月30日攝)。 新華社發(胡家鍇 攝)
寰宇任馳騁,航天“夢想號”啟航
“胖五”第三次任務的成功,為中國航天開辟了新天地。
此次“胖五”運送的“乘客”——實踐二十號衛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顆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一顆新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將在軌驗證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是目前我國研制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發射重量最重的一顆,總重超過8噸。
一曲星夢“東方紅”。作為我國航天領域最具光榮傳統的名字之一,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五號”,航天夢想拔節生長,我國空間技術研究水平不斷取得新突破。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的出現填補了我國東方紅系列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未來20年的大容量衛星應用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工程師、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總指揮周志成院士說。
周志成介紹,相比現役衛星平臺,“東五”平臺能力將得到跨越式提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東五”平臺設計理念新,實現了智能化自主運行管理,將有效提升衛星的好用、易用性,通過分艙模塊化設計和數字化研制模式,大幅縮短研制周期,有效提高了設計生產效率。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科技工作者在進行總檢查(12月14日攝)。 新華社發(胡家鍇 攝)
當然,未來“胖五”還將迎來更多“小伙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告訴記者,長征五號未來肩負著開展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月球采樣返回、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是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
長征五號火箭將加速進入工程應用階段。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于國斌表示,長征五號為我國新一代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將為后續探月工程三期、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長征五號再出發,將不斷刷新探索太空的中國高度。等待它的,是星辰大海,是無數中國人對月球、對火星、對太空的無限期待。
(2019-12-28 07:25:40)
[延伸閱讀]美媒感嘆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領先世界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道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8日發表題為《中國現在的火箭發射數量為世界之最》的文章稱,最近幾周中,中國的太空計劃因為它在太空飛行方面的遠期計劃而受人關注。這包括在本世紀中葉建立一個“地月空間經濟區”,如果成功的話,這可以讓中國開始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制定行為規則。
文章稱,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政府有長期計劃,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以成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根據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軌道發射,中國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文章提到,2018年,中國進行了39次軌道發射。據航天發射記錄報告網站說,同年,美國(29次)和俄羅斯(20次)落后于中國。這是中國首次在成功的軌道發射次數上領先世界。
文章指出,2019年,中國將再次引領世界。截至11月17日,中國已經進行了27次軌道發射任務,追隨其后的是俄羅斯(19次)和美國(16次)。雖然2019年還有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但2019年美國可能還會再進行最多6次軌道發射。
文章稱,美國2019年后退了一步,部分原因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活動減少了。該公司去年進行了創紀錄的21次發射任務,但在2019年,它迄今只發射了11枚火箭。該公司仍有可能在未來六周內執行一系列任務,包括12月初的空間站補給任務、一顆商業衛星的發射,以及更多“星鏈”計劃的飛行任務。
文章稱,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聯合發射聯盟公司2019年步履緩慢。這家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的公司2019年只發射了兩枚“德爾塔”-4中型火箭,一枚“德爾塔”-4重型火箭和一枚“宇宙神”-5火箭。該公司可能會在2019年年底前發射波音公司建造的“星際客機”宇宙飛船。
(2019-11-20 0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