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見習記者 李賢誠
日前,教育部部署進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報服務工作時強調,要堅持正確教育評價導向,進一步規范高考成績發布和相關宣傳工作,嚴禁相關媒體、培訓機構、中學、個人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復讀生”等信息。
6月23日起,各地高考陸續放榜,往年熱火朝天的“高考狀元”宣傳,今年似乎“熄了火”。
但極目新聞記者發現,雖然各地媒體和學校未公開宣傳“高考狀元”,但在文字技巧上卻花費心思,通過五花八門的表述,隱晦宣傳地方的高考狀元和高升學率。例如,江西一自媒體就將兩名文理科高分考生稱為“2021年考的比較好的兩個人”;廣西兩所中學則以禁令通知的方式,從側面展示學校的“狀元”佳績;四川一媒體還使用“XXX學生高考取得好成績”的標題,展現高分考生的過往履歷。此外,在微信朋友圈等多個社交平臺,各地學校宣傳“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的喜報同樣不少。
江西一自媒體宣傳高考狀元
四川一媒體報道截圖
對于上述現象,有網友調侃稱,這是“語言的藝術”。也有網友認為,學生寒窗苦讀數十載,取得好成績值得夸耀,但反對商家出于經濟利益炒作“高考狀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禁止炒作狀元、高考升學率,這是教育部多年前就做出的規定,可謂三令五申。但是一直屢禁不止。要治理這一現象,依法查處違規炒作的網站、自媒體是一方面,更需要轉變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升學政績觀。而且,要從根本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以此淡化狀元概念。
廣西一中學通知
教育部部署進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報服務工作
熊丙奇認為,在執行禁令的同時,必須思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為何會如此受到追捧。在美國,也有統一的SAT考試,可是,卻沒有所謂的“狀元”,原因在于大學實行自主招生,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招生學校,SAT滿分獲得者,因其他素質得不到學校認可而被拒錄的不在個別。我國是用單一的分數評價、錄取學生,在一省范圍內,總分最高的學生,就是第一名,是所有學生的標高。家長和社會輿論關注“狀元”,是希望激勵孩子向狀元學習,也考出高的分數,進入好的大學。
中學喜報
他還指出,“狀元”只是這一次考試的第一名,并不能代表今后的學業發展和社會發展也是“第一名”,但很少有人能理性對待。現實是,高考“狀元”就是高考的成功者,被視為榜樣和英雄。只有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才會消除社會的“狀元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