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汽車自駕游》雜志2021年9月刊
人類前行的腳步,從來都不會被任何高山阻擋,但是想在重巒疊嶂間找到適合通行的路徑,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也許要祖祖輩輩經過探索,也許要世世代代付出血汗。
沿著穿越山脈的那些通道,就會留下無數故事,例如:愚公移山的傳說,讓白起封神、封侯且一戰定天下的長平之戰,韓信背水一戰,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臺山,八達嶺長城,狼牙山五壯士,平型關大捷,紅旗渠人工天河,掛壁公路奇觀……,無論是地標所在還是事件發生地,均統一指向了號稱“中國脊梁”的太行山。
走馬南三陘,解鎖晉豫交通史
軹關陘、太行陘、白陘被稱為太行八陘的“南三陘”,作為古時晉豫之間交往與征戰的咽喉要道,這三陘每一條都滿載著歷史。我們從汾河之濱的侯馬市區出發,沿著235 省道一路南行,直奔軹關陘的起點隘口村。遠處太行山余脈紫金山如同一排嚴陣以待的士兵駐守在眼前,而同蒲鐵路形影不離,始終相伴在公路的左右,牽引著旅人的思緒。
軹關陘
太行八陘第一陘, 它北起鐵嶺關,沿著晉絳大道橫穿王屋山與中條山之間的峽谷,翻過橫嶺關直達軹國故城,是運城盆地南出太行、直達濟源的重要通道。
全程長度:約180公里
海拔:約500—880米
太行陘
太行八陘第二陘,從山西晉城澤州縣晉廟鋪鎮碗城村起,南至河南沁陽市西北的太行山口,古時是群雄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全程長度:約20公里
海拔:約470—870米
白陘
太行八陘第三陘,從山西陵川縣以東約三十公里處起頭,南達河南輝縣薄壁鎮。白陘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至今古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車轍印。另外,沿途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民居、商鋪、驛站等。
全程長度:約107公里
海拔:約180—1400米
一座太行山,屏障般地隔開了北方大漠與中原腹地,長城高筑、關隘險峻;一座太行山,階梯般過渡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峽谷幽深、絕壁萬仞;一座太行山,函封般地收納著自然風光與人工印記,風雕水蝕、斧劈釬鑿;一座太行山,檔案般地承載過千年烽煙與百年壯歌,朝代更迭、英雄輩出。
視頻加載中...
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就太行山本身定制一條自駕游線路,但是心之向往總會牽著我們朝著那個方向而去,有時候即使已深入太行山卻毫無察覺,有時候一念之差卻錯過了太行山的經典。北太行、南太行、西太行各有特點,廣義上的太行山為我們勾勒出“捧起的雙手”的輪廓,其“掌心”的位置自然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到抗日戰爭,烽火不息。
山斷出水滏口陘
作為從大秦疆域而來的我們,往往自駕游向東而去時總會聯想到“秦國東出”,那一串串的歷史典故夠我們滔滔不絕地聊一路,這回到了山西長治,雖然只是路過而小住,但我還是忍不住去搜索了一下曾經這個叫“上黨”的韓國飛地的故事——為了抵御秦軍,原屬于韓國的當地百姓自愿將十七座城池獻給了同樣地跨太行山東西的趙國,這至少說明當年的上黨與趙國有著區位上互通有無的優勢,甚至通往趙國國都邯鄲也比較便利。如果將這條大通道與太行八陘相對應的話,應該就是“滏口陘”了。
滏口陘
太行八陘第四陘,在河北邯鄲峰峰礦區的滏山中, 系滏陽河橫切山地形成的峽谷通道, 隨滏陽河東出后則是一望無際的冀南平原。
全程長度:約120公里
海拔:約150—800米
如今歲月靜好,我們得以驅車盤行于太行山上一條條的奇險公路,但我們的目的僅僅是打算尋求驚險刺激的駕車體驗與探訪與世隔絕的崖上人家嗎?可能就在此前兩代或者三代的太行山人,他們卻只能以壓彎身軀為代價,筑路、開渠、打通生命與發展之線!所以,還是希望在我們旅行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聆聽這些故事,畢竟它們還不太遙遠。
燕趙通衢,傳奇井陘
《史記》所謂:“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表明秦漢之時井陘道即可行車。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先驅丁文江先生認為:“太行山的路沒有哪條有井陘重要,因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車的路。”井陘在西周時期便稱“燕趙通衢”,數千年間,歷史在此書寫了無數壯麗篇章。而今,石太鐵路、307 國道、青銀高速、京昆高速等伴其左右,使我們有機會沿著大道通途,尋訪古道昔日的輝煌。
井陘
太行八陘第五陘,故址在河北井陘縣的井陘山上, 是連通晉冀的要沖, 在古代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井陘上的秦皇古驛道至今猶存。
全程長度:約90公里
海拔:約200—930米
太行八陘是誰總結出來的應該已無從考證,但是最著名的說法是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由晉朝的郭緣生在《述征記》中明確地說明了八陘的名稱及位置。這一部行役記是以作者行程之中的所見所聞為素材,撰寫成的行旅類著作,內容兼具地理、文學、羈旅、地記、郡記等。正如我們《汽車自駕游》雜志所刊登的這些游記類稿件,只不過古人采用舟車與步行,而我們多為開車玩。
北三陘,從中原到塞外
太行八陘中,如果說前五陘: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和井陘,主要連接的是農耕文明區,那么“北三陘”則是溝通中原和塞外的重要通道。沿著這幾條通道,我們得以一窺農耕文明與牧獵文明碰撞出的火花。對于北京的自駕游愛好者來說,“北三陘”是不出“京津冀”也可以玩得非常痛快的行程,不僅沒有熙熙攘攘的大批游客,更重要的是,這條線路中多數地方的海拔高度都在1000 米以上,非常適合躲避“秋老虎”。
飛狐陘
太行八陘第六陘,位于河北淶源縣北、蔚縣之南, 是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間的要隘, 還是關內通往關外的重要孔道。
全程長度:約37公里
海拔:約1100—1500米
蒲陰陘
太行八陘第七陘,位于河北易縣西的紫荊嶺上,在淶源與飛狐陘銜接。是山西大同與河北交通的軍事要隘。
全程長度:約61公里
海拔:約300—700米
軍都陘
太行八陘第八陘,也是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地理分界線,位于北京市昌平區西北的居庸山上,是古代出塞的咽喉之路,曾見證諸多王朝的興衰。
全程長度:約24公里
海拔:約200—600米
自古以太行八陘為脈絡打通了太行山的東西交流,現在的多條高等級公路以飛掠峽谷、穿越隧道、橫跨徑流的姿態連通著太行山的角角落落,S76 長平高速、G22 青蘭高速、G2516 東呂高速、G20 石太高速、G5 京昆高速、G1812 滄榆高速、G18 榮烏高速、G3701京蔚高速、G6 京藏高速等等,它們更像是植入八百里太行山的直通經脈,讓這里的風物能以最快的速度觸達全國各地。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賜教。
文圖版權屬于原創作者,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為了保護原創作者版權,該篇只采用小圖示意,
歡迎關注《汽車自駕游》雜志刊載的全文、美圖及地圖。
更多自駕游資訊與交流,請關注頭條號“汽車自駕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