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王風·采葛》之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頭條萊垍
這里詩歌之中即出現了“三秋”,又出現了“三歲”,這就意味著,這兩個詞語有著不一樣的解釋。而“三歲”很好理解。那么,就說明了“三秋”必然不是這個意思。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如三秋”指的是三個季度/季節,也就是九個月。對于這個問題,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其著作《孔穎達疏》中,對此解釋道“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條萊垍頭
當然,人們之所以會將“三秋”理解為三年,亦或者是三個秋天也很好理解,因為如今對于我們而言,秋天指的便是一個季節,而每一年只會出現過一個秋天,那么也便有了三年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