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自從老王進入保險行業以來,問過我的朋友已經不計其數了,這個問題就是:“保險行業,究竟好不好做?”
因為大家一方面會在大量的招聘廣告里聽到一些保險公司宣稱的“百萬年薪不是夢”之類的吸睛標題,另一方面又看到過身邊有些朋友做保險不到一年就離職的現象,通常你去問身邊那些離開這個行業的朋友時,他們一般都會說:“保險行業不好做”,那么,這是真相嗎?
我的答案是,看你如何理解好做與不做好的界限是什么,如果你跟那些三點一線,收入穩定的工作相比,保險確實很讓人費神,每天都在思考著如何獲客、如何做好客戶服務等問題,但是如果你跟那些創業者、個體經營者相比,保險這個行業不需要你投入任何本錢,只是通過你的言語為客戶服務,客戶滿意了就成交,不滿意就是不成交而已,并沒有本金的損失,風險系數幾乎為O,從這點來說,保險似乎也很好做。
那么,我們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個特點之外,再來說說保險行業的其他幾個特點,他們分別是:
(1)前景廣闊、機會無限
(2)工作彈性、兼顧家庭
(3)誤導嚴重、素質堪憂
(4)認同度低、離職率高
前景廣闊、機會無限
保險行業蓬勃發展已經近四十年,它飛速發展舉世矚目,從1982年,中國正式恢復開辦人身險業務,到1992年,個人壽險代理人模式由友邦保險引入中國后,逐漸成為壽險銷售的主渠道,并推動中國壽險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17年,中國就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另外,中國壽險代理人的數量,自2015年以來,也在飛速發展。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部相關負責人的披露,截至2018年底中國現有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達到871萬余人,專業代理機構的銷售從業人員334萬,經紀機構執業人員23萬,公估機構執業人員2萬。上述總人數簡單加總后,中國保險行業的總體在冊銷售人力將超過1200萬人。
如此多的人匯聚到一個行業,無非兩個原因,一方面這個行業有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就是這個行業有“錢景”,我們先說發展前景,大家可能早已發現,如今我們身邊很多人的保險意識正在逐漸萌芽,不再是像過去,一說起保險就覺得“保險是騙人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我們國人對保險的態度正在轉變,但是保險規模,相比發達國家卻還相差甚遠,如下圖所示。
我們整理一下,不難看出,一個行業,客戶的購買意識越來越強,市場的需求缺口還非常大,那么這個行業肯定無疑是一個“朝陽行業”,而且現在連我們熟知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都已經加入到保險行列里來了,這個行業越來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所以,這才越來越多的人,都懷著美好生活的憧憬,加入到這個行業里來。
其次,“錢景”呢?也是一派欣欣向榮嗎?這里老王就要給準備加入這個行業的朋友們潑點冷水的,并不是,這個行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怎么說呢?我們可以看看某上市保險公司,公布的一些很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截至 2018 年末,公司一共有 37 萬名代理人,每個月能出業績的大約 17.5 萬,而每月人均保費只有 4372 元。折算成工資,平均每人每月只有一兩千塊…”
其實在國內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是這個現狀,那就是收入兩極化嚴重,賺錢的永遠是少數,年薪百萬、千萬的人,肯定是存在的,是名副其實的“ 打工皇帝 ”,但也肯定是少數,而大部分人來說收入是當地的平均水平,還有些低收入,甚至是無收入的,可見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這個行業賺得到錢。
工作彈性、兼顧家庭
這點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做保險的確非常自由,很多人也是沖著這點能照顧家庭,而選擇加入這個行業的,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而且還不用看別人的臉色,業績好,你被公司一陣猛夸,各種鮮花獎勵,拿到你手軟,即便業績不好,公司也只是給你一些鼓勵或幫助你分析原因,不會像一些其他行業的公司一樣,業績不好你會被老板訓得體無完膚。
比如我,閨女去年4月份出生,現在一歲半,沒做過具體統計,但是我的印象里,這一年半時間陪伴閨女的時間比兒子八年的時間都要多,過去在之前的公司上班,早九晚五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加班加點是常態,節假日更是經常性地被工作占用,對于家人的陪伴,肯定是有極大缺失,比如兒子最初的那幾年關鍵期,就不自覺地錯過了,現在有時候太太說,閨女這個舉動跟兒子小時候一模一樣,我根本就體會不到,無比遺憾。
誤導嚴重、素質堪憂
前面都是說的所謂行業優勢,那么下面,我接著說兩點行業的短板吧,我覺得這些才是大家在加入這個行業之前,最需要認真去思考的地方,
保險產品,其實涉及了大量的醫學和法律知識,保險合同晦澀難懂,從業人員需要一定的學習力和專業基礎,但是保險公司為了快速發展,對于人員的篩選過于粗獷,使得這個行業魚龍混雜,尤其是很多傳統的保險公司,現在還是年齡層次老齡化嚴重,部分銷售人員業績也許很好,但是對于專業性極強的保險合同里條款的解讀,核保核賠知識的了解,卻非常匱乏。
大家可以沒事的時候翻看自己朋友圈,就會發現一些保險銷售人員發一些保險產品的文案,其實很多都是存在著誤導成分的,而且幾乎每位見到老王的客戶,跟老王敘述他們之前買險經歷的時候,老王都會從他們那里聽到一些各式各樣的銷售誤導,這種情況在保險行業屢見不鮮。
深挖這種情況存在的原因,就是由于這個行業競爭激烈,有些人,甚至是有些保險公司,為了快速達成保費指標,讓客戶快速成交,無所不用其極,不在乎產品性價比如何,也不去考慮客戶實際需求,只是一味地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不惜依靠返傭金、送電器、送旅游等方式來簽單,這種做法完全忽略了保險的實際作用,把保險產品當成了一個快消品來賣。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往往會非常糟糕,好一點的,客戶不清楚自己買的保險到底有什么用,在繳費幾年后,感覺沒出險這些保費就白交了,更糟一些的,有些客戶不幸出險了,卻因為當時買的時候沒有規范投保,未如實告知而被保險公司拒賠,這些情況的產生,統統都是在成交環節出了問題才導致的。
而交易環節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銷售人員的直接過失,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行業口碑被一再抹黑,可見,我們在購買保險的時候,找一個專業靠譜的銷售人員是多么的重要,同時,對于想要加入這個行業的朋友來說,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習型人才的話,你在入行三個月之后,你的專業水平就肯定遠遠領先這個行業80%的從業者了,其實這個行業雖然對手很多,但是實力通常都很弱。
認同度低、離職率高
離職率高就是因為認同度低,因為有些朋友進保險公司上班,當初并不是抱著對保險功用的認可,而是沖著這個行業的其他優點:
比如看到朋友圈做保險的整天吃喝玩樂,出差旅游,感覺自己也可以的;又比如就是單純為了有時間看小孩子而選擇這個行業的;再比如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被朋友拉過來聽了保險公司激情洋溢的招聘會的;
這里,我可以很負責地的告訴大家:如果你們加入這個行業僅僅是這些原因,而不是高度認同保險作用的話,你們很難在這個行業持續發展,因為,保險上手非常難,所謂越老越香。
因為保險需求是人們的隱形需求,很重要但是并不緊急,很多人都會認為,我什么時候買都可以,再過兩年也可以(其實并不是,因為保險對客戶有身體健康情況的要求,當然這是題外話了),這種認知導致了保險新人要想成交一件保單,難度是非常大的。除非這個人身邊的資源非常好,之前的過往經歷非常牛,有大量的優質客戶等著向他買保險。
而目前,我們的保險市場正常情況是,買方不急賣方急,為什么賣方急呢?因為保險銷售是代理人制,什么意思?就是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簽訂的是《代理協議》,而不是《勞動合同》。簡單來說,代理人就是保險公司的銷售商,他們從保險公司拿貨,賣出產品后才能拿到傭金。如果賣不出去,連一分錢都是拿不到的。但是保險銷售人員也有生活壓力,上有老小有小,一個月沒收入可以堅持,一年沒收入試試?
所以,如果你沒有對保險有高度的認同,而選擇了這個行業的話,在幾個月沒有成交客戶,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你很容易去轉行做別的行業,而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去繼續學習,去扎實基礎。
下圖是幾家參與調查的保險公司代理人平均從業時間,通過這個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大部分的保險從業人員,都是從業1年半就黯然退場,如果我們再深入研究一下,中資公司,比如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公司,基本都是中資公司,這些公司的代理人從業時間更短,基本都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段內。
相比保險行業前期收入低這個情況,更讓這個行業離職率居高不下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由于行業口碑極差,在很多人眼中,對于這個行業的不好的印象難免會波及到所有行業內的從業者,在他們看來,賣保險的都是死纏爛打,都是找不到工作才選擇的這個行業,故而導致了很多優秀的保險從業者,也得不到相應的職業尊重,經常在展業過程中會受到一些客戶的冷嘲熱諷,甚至是家人的不理解與不支持,久而久之,也會心生退意,另謀出路。
到了說結論的時候了,其實在我眼里,這個行業好不好做,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關于保險,我覺得很多人也存在一些誤區,會覺得賣保險必須外向,或是必須身邊有錢人多,又或是賣保險需要天天見客戶,賣保險必須要有口才,臉皮厚,其實這些并不是能做好的決定性因素,因為上面說的這些條件,你具備個一兩條,確實在起步階段比別人有優勢。
但是如果想要長期持續下去,比拼的并不是那些外在的條件,而最重要的則是你個人的態度和人品,如果你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保險的作用非常認可,覺得自己就是在做一件“大愛”之事,是幫助身邊的人來解決他們的家庭保障問題,雖然看上去有些傻乎乎,但是這種積極的觀念,確實能幫助你克服很多銷售過程中的困難,讓你有底氣迎難而上,而一個優秀的人品,不在乎短期利益,凡事能從“利他”的角度去考慮,則能讓你在這個行業里長期優秀下去。
所以,你要問我:“保險好不好做?”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捫心自問一下:“你想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