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第17000個被找到的走失者回家了。
他是石家莊辛集市的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五旬男子,在離家100多公里的井陘縣被找到。這得益于一條尋人彈窗信息。
今日頭條已經(jīng)發(fā)送14萬多條這樣的尋人信息,成功找回17000個走失者。每一條尋人信息背后,都是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與家人百感交集的找尋。14萬尋人啟事,就是14萬個人生。
他們的故事,被我們記錄下來。
日常走失
一個孩子循環(huán)的“回家路”
樂樂從10歲開始不斷走丟,次數(shù)已經(jīng)數(shù)不清。
他是一個福建泉州的男孩,小時候發(fā)高燒,導致智力低下,且無法說話。但依然淘氣。
2020年5月25日,樂樂再次走失。
頭條尋人工作人員接到合作民警的尋人消息后,覺得很眼熟,將照片發(fā)送到尋人群中。很快發(fā)現(xiàn),3月5日,樂樂走丟過,群里有他“被找回”的記錄。
在群里,還有一條樂樂“被找回”的記錄。那是2019年9月15日,頭條尋人通過精準地理位置彈窗,將尋人信息推送給了泉州用戶。
一個經(jīng)常看到樂樂走失的警官看到了這條消息,聯(lián)系上樂樂的爸爸。
“高1米5,短發(fā),被救助時穿黃色短袖、白色長褲。經(jīng)過多次交流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說話,智力低下。”關于樂樂的類似信息,頭條尋人工作人員說,發(fā)過多次。
就這樣,頭條尋人至少找回樂樂3次。
像樂樂這樣的走失者還有很多。《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顯示,過去的2020年,我國每天處于或經(jīng)歷走失狀態(tài)的人次為2739人。2020年,我國100萬人次走失。
日常走失者占頭條尋人17000多個被找回者的大部分。心智障礙者、少年兒童、老年人等群體,在家屬照顧、盡責任義務的同時,需要更多社會和普通人的善意關懷。
烈士回家
離家還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
8月31日,徐宣石烈士的英魂回歸故里。
每逢清明節(jié),徐宣石的外甥女孫瑞玲家都會來一位爺爺,給小孩子講述犧牲在戰(zhàn)場的英雄故事,每年都是同一個英雄。孫瑞玲把這位英雄寫進作文里,拿了獎。
孫瑞玲向母親驕傲地講述作文里怎么描寫這位英雄,不料母親痛哭流涕。原來,這位英雄,是母親的親哥哥,自己的舅舅。那位講故事的爺爺,是當年和舅舅一起參軍入伍的老兵。
“舅舅是愛打抱不平的性子。” 1945年,“英雄舅舅”新婚不到一年。也是這年,他參軍入伍,跟著大部隊去了東三省,成為一名野戰(zhàn)軍。1946年,徐宣石所在部隊接到保衛(wèi)四平市的命令。
在保衛(wèi)四平的戰(zhàn)役中,徐宣石沖鋒在前,被炮火打傷左胳膊。“被緊急救治后,衛(wèi)生員讓她休息。”孫瑞玲聽母親說。但徐宣石看到傷口不再流血,就提起武器繼續(xù)殺敵了。
“撤退!撤退!”身后的戰(zhàn)友向徐宣石吶喊,他沒有回頭。轟!炮彈在他耳邊炸開。
這年,徐宣石23歲。
身懷六甲的妻子每天都期盼丈夫歸來,卻等不來了。“舅舅參軍時姥爺就紅了眼眶,之后每天都在思念兒子中度過。”孫瑞玲說,第二年,姥爺思念成疾,撒手人寰。
離家還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徐宣石犧牲三年后,家人才知道這個消息,但不知道他安葬在哪里。
直到今年7月15日,頭條尋人發(fā)布了一條《山東日照籍烈士徐宣石長眠四平市烈士陵園,靜待親人》的文章,孫瑞玲恰巧看到了。
江南棄兒
61年后,站在父母墓前
64歲這年,賀獻林找到了親生父母。
6月1日,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他捧著兩束鮮花,來到南京市江寧區(qū)靈苑山公墓。已經(jīng)去世的父母和族中長輩安葬在一起,在公墓的第十四排。
此前40多年的人生,賀獻林都是在尋找墓碑里的兩個人中度過的。
1960年左右江南大饑荒,3歲的賀獻林被父母送出家門,輾轉來到河北邢臺,被一對夫婦收養(yǎng)長大。“你就是個野種!”小時候,賀獻林就知道,自己是抱養(yǎng)的。
“親生父母是誰?為什么送我出去?送走我就沒有找我嗎?”22歲,他開始尋親。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父母,找到家鄉(xiāng),擺脫“野種”的標簽,是他畢生的夙愿。
1998年,賀獻林忍不住向養(yǎng)母問出了自己的身世——“你是南京福利院送來的,編號是3,名叫白太。”養(yǎng)母說,當年一列火車拉來300多個孩子,養(yǎng)父一眼選中他。當年大饑荒,江南有很多被送走的孩子,被稱為“江南棄兒”。
知道身世后,賀獻林四次南下尋親。第一次跟隨幾十名河北的“江南棄兒”到南京,很多棄兒在幾百人的尋親大會上認了親。他堅持DNA鑒定,沒有認上。
此后不久,賀獻林又連續(xù)組織了3次尋親,從邢臺到南京、合肥、江陰等地。堅持南下,堅持與9家疑似親人做DNA鑒定,在幾十個尋親群中從活躍到靜默。
為了尋親,他前后花掉4萬余元,沒有結果。
2021年初,江陰尋親志愿者協(xié)會的志愿者在抖音上發(fā)布了一則尋親啟示。一個網(wǎng)友說,“很像南京江寧張家人”。5月7日,志愿者據(jù)此當?shù)囟喾阶咴L。晚上,賀獻林就接到了他們的電話。
鑒定結果一出,賀獻林說,40年踏破鐵鞋無覓處,如今,“人在家中坐,親從天上來”。
華人尋根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譜”
林依婷家族找了中國親人20多年。
清末民初,曾祖父帶著兩個弟弟下南洋到馬來西亞謀生,從最初的小雜貨鋪起家,到有了多家鋪位招商出租,闖出一番事業(yè),也在當?shù)亻_枝散葉。林依婷已經(jīng)是第四代華人了。
潮汕人素有“留一個在家鄉(xiāng)拜祖先的傳統(tǒng)”。曾祖父兄弟三人商議后,決定一人回潮汕照看老家,兩人在外各自打拼。
二戰(zhàn)結束后,東南亞很多地區(qū)脫離西方殖民統(tǒng)治,獨立建國。僑居海外的華僑面臨身份認同的抉擇,許多人已經(jīng)在當?shù)卦x擇成為新興國家的國民。
林家兩兄弟分別加入馬來西亞、新加坡國籍。彼時,時局動蕩、交通不便,三兄弟逐漸淡了聯(lián)系。2000年,國內(nèi)外親人通過一次電話后,再也沒能聯(lián)系上。
林依婷很小就曾在祖墓上看到過“世居廣東省潮安古樓鄉(xiāng)”的字樣。長大后她才明白,那是血脈印記、家族根系。在墓碑上,海外華人離世后,會盡量多地刻寫往生者的家族信息。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譜。”他們希望通過一扇扇墓碑,指引后代找到“回家”的路。可是,依據(jù)這些“家譜”,林依婷沒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到確切的老家信息。
直到今年6月10日,許多潮汕地區(qū)今日頭條用戶收到《為了尋回家族在潮州的根,馬來西亞第四代華人為此查遍網(wǎng)絡資料》的手機彈窗。
當晚,頭條尋人的合作伙伴“夢歸潮汕”尋親團,就幫林依婷找到了堂哥林衛(wèi)揆。
結語
頭條尋人于2016年2月上線,至今已運行5年多時間。17000次找到中,年紀最大的走失者已有101歲高齡,最小走失者是僅3個月大嬰兒。
除了以上幾個故事,大多數(shù)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是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癥老人,與父母鬧脾氣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的少年,還有在全國各地救助站無家可歸的人們......
每一次團聚,都是工作人員試一試的決心,好心人、普通人的隨手轉發(fā)擴散,尋親人無法磨滅的對家庭團聚的執(zhí)念,共同促成的。
希望這樣的團聚多一點,再多一點。
#17000個失散家庭的團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