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事,你付出越多,就會得到越多”。在跑圈里,很多跑者信奉著這句話,相信訓練量和成績能成正比。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那么,如果以每周為單位,如何設置最適合自己的跑量呢?
資深跑步教練,同時也是紐約一家跑步俱樂部首席運營官的里奇·維拉斯奎茲(Rich Velazquez)從專業角度,分析了每個人應該如何設置自己的跑量。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一項針對500余名跑者的研究顯示,每周慢跑8公里到10公里就能有效預防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中風、關節炎和部分癌癥,但這樣的跑量對于全程或半程馬拉松跑者的幫助微乎其微。
維拉斯奎茲隨后在《Runner’s World》發文分享了在多年的訓練中總結出的5大原則,幫助不同等級的跑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跑量。
一、比賽距離越長,跑量越大
這是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算是水平一般的馬拉松跑者,他們賽前的訓練量也應該超過5000米比賽的專業運動員。
但無論什么距離的比賽,賽前的準備都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長跑、速度跑和恢復跑。
維拉斯奎茲總結的理論就是:長跑時應該放緩速度,并按預計的完賽時間完成(注意是時間而不是距離);速度跑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但跑步速度要比比賽時更快;進行恢復跑的時候無論速度還是時間要求都可以降下來。
二、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盡管訓練量和成績不一定是成正比的關系,但是“付出多少,得到多少”(no pain, no gain)一定是存在的。
基于每個人不同的身體機能,想要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只能增加跑量,沒有捷徑。
“如果你跑步的目標是為了提升比賽成績,那么提高有氧能力,加強穩定性和跑步效率,將成為你設定跑量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跑得足夠多,肌肉骨骼系統就會得到增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實際上在跑步過程中,氧氣能促進血液循環,為肌肉提供“燃料”。
因此,跑者必須記住,增加跑量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有氧供能系統,提高最大攝氧量,否則,增加的跑量都是“垃圾跑量”。
三、跑量穩定時,增強身體的機能
速度訓練,是為了提升跑步經濟性(預定運動強度或配速下的穩態耗氧率或能量代謝率),同時也是刺激神經肌肉的一種手段,能提高神經肌肉對速度的駕馭能力。
間歇性訓練,有速度要求,且兩次練習之間有一個嚴格控制休息時間的間歇階段。進行節奏跑時,需要長時間維持一個恒定的速度。而長距離訓練,是為了讓身體適應壓力,提升體能。
如此繁雜的訓練,有助于提升跑者全方位的能力。在訓練中進行多樣的嘗試,比賽中就能更好地適應不同速度。
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在設定跑量的基礎上,加入短時高強度訓練,因為當身體能力適應了固定的訓練量之后,利用氧氣的能力就到達一個平衡點,只要短時高強度訓練可以較大地增加揚起吸收量,提高有氧代謝能力。
四、給自己一個緩沖
為了防止受傷,可以慢慢地增加跑量,這樣身體更容易適應。
許多跑者遵循著”百分之十原則“,即在前一周的基礎上每周增量不超過10%。
“大部分案例中,跑者會先以每周為單位逐步增加跑量,持續三周后開始一周的恢復。”維拉斯奎茲強調,“加量的前提是身體已經逐漸適應了當前強度,并且已經休息充分準備挑戰更強。”
當以周為計量單位時,跑者能夠能更好地觀察和設置自己的跑量。跑步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肌肉,受損部分需要時間來重新生長,這其實也是你變強的原因。所以,不要過度訓練,給肌肉緩沖的時間,合理地分配跑量。
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五、傾聽身體的聲音
不論是頂級跑者還是跑步菜鳥,幾乎沒有人能在每一次訓練中都達到完美的效果。如果是為了達到一個所謂的跑量而不斷訓練,那么可能適得其反。
如何判斷當前的跑量有沒有“副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身體的聲音。
睡眠不足、心率加快、缺乏動力、焦躁不安……這些其實都是身體在告訴你,你已經承受不了現在的訓練量了。
跑步是要“堅持”的,輕輕松松不可能進步,但是如果身體發出了求救信號,比如說身體的某一側感到不適,或者某些部位長時間持續地感到疼痛,那你就要謹慎一些了。
減少訓練量,減輕訓練強度,或者休息一段時間,反而能跑者更健康地奔跑。
綜合以上5點,這張表格是不同等級水平的跑者每周跑量的參考,每個人可以根據能力不同進行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