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優劣是由學習方法決定的?!痹谌粘I钪形乙部吹讲簧偃耍瑢W習很勤快很刻苦,但是效果就是提升不快,甚至退步,那就是方法出了問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好學”。
斯科特·揚算是一個學習達人,他在大學的專業是商業學,業余時間又自學了編程,參加各種演講,開設自己的博客,寫了幾本頗有影響的電子書。這還沒完,他又完成了一項學習壯舉,10天拿下線性代數,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網友紛紛驚呼,斯科特·揚到底有什么學習訣竅?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整體性學習理論,他把自己的學習方法整理寫在《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中了。
《如何高效學習》
01審視那些原本令你覺得枯燥的課程,把它變得有趣
高效學習的障礙之一就是有些課程令你提不起興趣來學習。
那我們就要去思考: 為什么你會覺得有的課枯燥乏味,有的課卻令人著迷?
你可能會說因為我對某些學科感興趣,而對有些學科興趣索然,不過你知道其中的緣由嗎?喜歡文學而不是物理,喜歡編程而不是會計學,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某門學科,所以才喜愛它;也許是因為某門學科的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他能將抽象的概念與你感興趣的東西緊密聯系在一起。
但問題是:你能否掌控自己喜歡或是討厭某門學科?你能讓一門枯燥的課變得有趣嗎?假如你能掌控自己的學習,那么,我相信你會發現學習任何學科都會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我在學習測量評價理論時,就想到了2020年的奧運會,跳水作為我們的優勢項目,很多人都會去關注,所以我以奧運會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和評分為例,將測評理論和我的已有認知相聯系,引導自己將學習內容與我感興趣的東西相連。很快,我就感受到測量評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知識。
整體性學習和對課程的興趣密切相關。你對一門課程的興趣越大,學習就越容易整體性。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可以很容易地聯系到喜歡的學科上,卻很難聯系到乏味的學科上。反過來,學習越是整體性,課程就越生動有趣。你可以通過整體性學習,來讓你感覺乏味的課程變得有趣。如果你能使這些枯燥的學科變得生動,你就會學得容易,效果更好。
整體性學習的一個附加的好處是它強迫你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學科、課程和問題。任何知識都可以從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生動的圖像、有趣的故事。
02嘗試改變你的“短視”目標,重新為學習定位
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的學習目標是不是僅僅是通過考試,有好分數?這種目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目標。
我們應該問自己:學習眼前這個知識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它?它對我的生活、人生有什么用處?
毋庸置疑,如此這般思考的人肯定比那些僅僅想通過考試獲得好分數的人學得更為深刻、效果更好。因為他們學習的動機更加強烈,學習的意義更加深遠,學習的目的更為遠大,所以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必將更加深刻。
我在學習管理學時,很快就看出了學習它的門道,我一邊學習一邊將知識用在管理我的小團隊上,盡管很多知識并不是我這個小團隊需要的,但是在試圖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我的管理學也學得很棒。
要想超出知識本身,光有熱情還不夠,你要尋找各種應用知識的途徑(即使現在討厭它),知識因“用”而獲得新的意義。
整體性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知識只有獲得了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才是真正的知識。只要你用心發現,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有實際價值,如果能發現知識在你生活中的價值,知識就與你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學習上的投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益處,前提是你能真正應用那些花時間學來的知識。如果只學習而沒有實際的應用,就是在浪費生命。
03 學會“比喻”,讓學習事倍功半
說一個人“學得少”,是說這個人學習時間花得少;“會得多”是指學習的效果好;綜合起來就是花最少的學習時間,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這是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個學習者的終極夢想。
整體性學習告訴我們: 要想走得更遠,你就需要從學科內部跳出來,站在外面看學科。有人問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是什么?”愛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身邊一小時,感覺就像一分鐘,而夏天你在火爐旁坐上一分鐘,感覺就像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數學家華羅庚講統籌方法時,沒有說一堆數學符號,而是用了一個“怎樣泡茶最省時間”的例子,工人一聽就明白了。
大家覺得如何?站在外面看,知識是不是變得容易理解和學習了!其實我們每個人早就掌握了站在外面看知識的本領,這就是比喻。過去,我們輕視比喻,僅僅把它當作文學中的修辭手段,是文學家用來增強表達效果的點綴和修飾。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把隱喻定義為“以一種事物認知另一種事物”,而這恰恰就是學習的本質!
科學家哈定曾說:“如果科學家一生注意細微的觀察,訓練自己注意尋求類比,使自己具備有關的知識,那么這個‘感覺工具’就將成為神通廣大的仙杖?!遍_普勒說:“我重視類比勝于任何別的東西,它是我最可信賴的老師,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笨档略f:“每當理智缺乏可靠的論證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碧K聯學者瓦赫羅夫說:“類比像閃電一樣,可以照亮學生所學學科的黑暗角落。”
斯科特·揚不僅是比喻和類比的高手,而且善于吸收其他各種學習方法的可取之處,他創造性地將信息分為五種類型,針對不同的信息類型,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整體性學習理論更是站在學習之外看待學習,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以“超越整體性學習”為題,介紹了每一位學習者都不可忽視的幾個關鍵之處,即“能量管理”、“時間控制”、“習慣養成”、“批處理”和“自我教育”,讓讀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站在學習之外審視學習。
通過整體性學習,你所有的觀點、知識都會變得有用,這種學習方法嘗試將你的課程與感興趣的東西聯系在一起,任何所學知識都要發掘其實際的用處,特別是對于改進自身有什么實際用處。最終,你的學習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