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
戰國時的《列子·湯問》記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西漢時的《淮南子·覽冥訓》也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馉f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p>
到唐朝,司馬貞的《三皇本紀》又記載:“當其(指女媧氏)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從這三個不同時代的三位作者的分別記載來看,《列子·湯問》,只是隨便一說而已,并不是專門為了講一個故事而說的那段話。
到《淮南子·覽冥訓》,則是做了一定的功課,就是為了講好這個故事。
所以,《淮南子·覽冥訓》的故事中,有背景、有地點、有行動、有過程。
但是,應該是資料搜集還嫌不足,除了主角女媧氏外,《淮南子·覽冥訓》這個故事中,并沒有提到其他的什么人物。
而再到司馬貞的《三皇本紀》,那就相對是做足了功課,資料就搜集得相對比較齊全了。
所以,《三皇本紀》就既有背景、有地點、有行動、有過程,也有除女媧氏之外的其他人物——共工氏和祝融氏。
總的來說,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當時祝融氏統領著天下,而共工氏不服,所以,共工氏乘著洪水爆發,“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結果,就是共工氏“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
這時候,女媧氏就“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那么,我們再來逐個地分析理解,這個故事之敘事中的每句話,每個字詞,都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共工氏“乃與祝融戰”的地點,是在“冀州”。
那么,冀州在哪里呢?
我們現在的河北省,其簡稱就是“冀”。
所以,古時的“冀州”,大概就是在現在的河北省中西部,到山西省的東部一帶。
而女媧氏“煉石補天”,是不是也在“冀州”呢?
大概不是啊。
因為,女媧氏是在共工氏“乃與祝融戰”的時候,去“以濟冀州”的。
這里面的一個“濟”字,表明她們是很多人喊著號子,一起過河,然后,才到達“冀州”。
所以,女媧氏她們不是“冀州”人,而是“冀州”以外的人。
當然,既然她們能夠“以濟冀州”,那也說明,她們其實離“冀州”并不是很遠,應該是就在“冀州”的附近。
我們先不追究女媧氏是哪里人,也不追究她是在哪里“煉石補天”。
我們先看看,女媧氏她們到“冀州”去,是去干嘛呢?
因為,她是在共工氏“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導致“天柱折,地維缺”的情況下,去“以濟冀州”的。
所以,她們去“冀州”,就是為了解決共工氏和祝融氏之間的爭端,以求天下太平。
那么,她們去“冀州”解決爭端,求得天下太平的手段是什么呢?
我們發現,《三皇本紀》中的“以濟冀州”一句,在《淮南子》中,是多了三個字的,就是“殺黑龍”三個字。
那么,為什么《淮南子》中會多三個字,而《三皇本紀》中要少三個字,要把“殺黑龍”三個字去掉呢?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女媧氏所殺的這個“黑龍”,真的是一條龍嗎?
其實,龍是一種圖騰,是一種虛擬性的動物。
女媧氏是不可能殺龍的,她只能殺,以龍為圖騰的某個人,或某一群人。
還是在《三皇本紀》里,司馬貞就記載: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所以,女媧氏所殺的這個“黑龍”,就是庖犧氏部族中的一個部落,或一支軍隊。
這個部落或這支軍隊,在庖犧氏部族里,以“黑龍”為名號。
那么,女媧氏“以濟冀州”,是為了去平息共工氏和祝融氏之間的紛爭,她去殺庖犧氏部族中的“黑龍”干什么呢?
這當然是由于,祝融氏,就是庖犧氏;“黑龍”,作為庖犧氏部族中的一個部落,就是祝融氏部族中的一個部落。
“祝融”的本意,就是春天冰雪融化的時候,舉行祭祀,以祈禱新的一年里農業生產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而古代社會,是神權至上的,舉行祭祀的人,就是部落或部族中的領導者。
所以,祝融氏,就是領導者的意思。
那么,相對的,共工氏,當然就是被領導者,就是勞動者——奴隸的意思。
《三皇本紀》記載,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所以,祝融氏就是庖犧氏,共工氏就是被征服的燧人氏。
這樣,女媧氏“殺黑龍”,當然就是去幫助燧人氏打擊庖犧氏,也就是幫助共工氏打擊祝融氏。
《三皇本紀》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木德王,注春令,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p>
另外,其《索引》中又記載:“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而我們通過考古發現:距今7400年,東北遼西地區的興隆洼文化,轉變為趙寶溝文化;距今7100年,河北地區的磁山文化消失;距今7000年,河南地區的裴李崗文化消失;距今6500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就出現了一座屬于趙寶溝文化之王墓的“天蓋墓”。
庖犧氏的“庖”,就是草原上的蒙古包。
庖犧氏的“犧”,繁體字為“犧”,字形結構為“牜+羊+禾+丂+戈”,就是半農半牧,以龍為圖騰,尚武好戰的祖先之意。
所以,庖犧氏的特征,正符合興隆洼文化和趙寶溝文化的特征。
而燧人氏,一般認為,其地望就在現在的河南商丘。
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也就是趙寶溝文化,征服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入主中原。
但是,庖犧氏又“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這個記載,也是為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所證實的。
整個中原地區,就一座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的“天蓋墓”,是屬于趙寶溝文化。
這座“天蓋墓”,作為一座王墓,表明了趙寶溝文化確實入主過中原。
但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曇花一現,又說明,趙寶溝文化,入主中原沒多久,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了。
而趙寶溝文化入主中原后“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原因,就是共工氏“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女媧氏又來“殺黑龍以濟冀州”,幫助共工氏打擊祝融氏。
《三皇本紀·索引》記載:“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而河南濮陽西水坡的“天蓋墓”,就正是在“山陽高平之西”。
距今6400年,與河南濮陽西水坡“天蓋墓”落成的同時,東北遼西地區的趙寶溝文化,轉變為紅山文化,而南方長江南岸和漢水西岸,則出現了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一樣,也是崇尚玉文化的。
所以,“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的意思,就是伏羲氏的老王戰死,被匆忙地安葬在“山陽高平之西”,而他們的新王,就帶領大家逃到了南方;他們的新王死后,也安葬在南方。
那么,我們回頭再說女媧氏,她到底是哪里的人氏呢?她是在哪里“煉五色石以補天”呢?
女媧氏的“媧”,其中的“咼”,是“鬲”的誤寫。
而“鬲”,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并且重要的陶器,相當于后來的青銅器中的鼎。
而“媧”的讀音通“蛙”,“蛙”則是馬家窯文化族群的圖騰。
所以,女媧氏就是馬家窯文化族群的祖先。
媧氏這個名號,實際上就是馬家窯文化族群,給他們祖先們的謚號,實際上應該是“有媧氏”。
而“媧”的前面,去“有”加“女”,變為“女媧氏”,這大概就是后來的其他族群,為了將她們和伏羲氏對應,而特意所做的改變,以突出她們有媧氏與伏羲氏之間特性的對比。
馬背上的伏羲,山水間的女媧。伏羲氏性情陽剛,女媧氏氣色陰柔。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末期文化。
在她的前面,還有大地灣文化、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都是屬于仰韶文化。
而距今64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就是屬于半坡文化的發展時期。
所以,女媧氏就是半坡文化或大地灣文化的主人。
而在距今6400年前后,仰韶文化也是從渭水流域的上游,發展到了渭水流域的下游,接近了豫西和晉南。
所以,女媧氏才有可能去“以濟冀州”。
那么,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難道,女媧氏是真的補過天嗎?
實際上,這件事情,要從《五行圖》說起。
晉朝張華《博物志》曰:“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含火”。
在金屬未出現之前,其實,《五行圖》就早已存在。
當然,那時候的《五行圖》里,是不可能含有“金”元素的,相應的元素,就是“石”。
所以,那時的“五行生克”就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所以,所謂的“煉五色石以補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就是一種宗教活動。
就是,女媧氏企圖通過以“火克石”的宗教儀式,來達到阻止“石生水”的目的。
“石”不生“水”了,洪水,不就被制止了嗎?
所以,我們看到,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的前提是,共工氏“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共工氏為什么要“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呢?
因為,庖犧氏,也就是伏羲氏、祝融氏,是“木德王”。
那么,相應的,被庖犧氏所取代的燧人氏,就是“水德王”了。
所以,共工氏部族就認為,他們部族的神靈是“水神”。
這就是共工氏“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的原因。
洪水爆發,說明他們共工氏部族的神靈有威力啊,那么,他們借助他們部族的神靈的威力,去反抗祝融氏,就容易成功啊。
那么,洪水爆發,女媧氏又該怎么辦呢?
洪水爆發,對于所有要正常生活的人們來說,都是災難。
所以,女媧氏當然是要制止洪水繼續蔓延。
所以,女媧氏就要“煉五色石以補天”。
而我們看到,女媧氏在“煉五色石以補天”之后,還有“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殺黑龍以濟冀州”的舉動。
“殺黑龍以濟冀州”的含義,我們已經分析過。
那么,這“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又是什么含義呢?
在理解了“煉五色石以補天”的含義之后,我們對“聚蘆灰以止滔水”的含義就應該不難理解。
那就是以焚燒蘆葦的方式,實現“火生土”,從而達到“土克水”的目的,以制止洪水泛濫啊。
所以,“煉五色石以補天”和“聚蘆灰以止滔水”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制止洪水泛濫。
那么,“斷鼇足以立四極”是什么意思呢?
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就要首先了解,當時的天下,是有四大部族勢力的。
女媧氏、祝融氏、共工氏是三大部族勢力,另外還有一大部族勢力,就是山東地區的北辛文化族群。
而且,當時的共工氏之所以會“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庖犧氏“都于陳,東封泰山”,去與北辛文化族群作戰。
“都于陳”,就是以河南淮陽為都邑。
“東封泰山”,就是要將他們庖犧氏部族的“木神”請到東方的泰山,“以歸正位”。
但是,他們在進攻山東,奪取泰山的時候,遭到山東地區北辛文化族群的強烈抵抗。
這時,共工氏看到祝融氏沒有拿下泰山,也就是祝融氏部族的“木神”沒有歸于其東方“正位”。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祝融氏的江山沒有得到他們的“木神”很好的保佑,就是不周全的。
所以,共工氏才敢于奮力一搏,去“頭觸不周山崩”。
我們可以看到,山東地區到現在還有“泰山石敢當”的宗教習俗。
那么,泰山石,敢當誰呢?
就是敢當祝融氏部族的“木神”啊。
因為“石克木”,而祝融氏部族的神靈是“木神”,所以,北辛文化族群就以他們的神山——泰山上的“石神”,來抵擋祝融氏部族的“木神”。
所以,祝融氏,是被北辛文化族群、共工氏部族、女媧氏部族聯合打敗的。
當祝融氏被打敗,其主力部隊逃到南方之后,女媧氏就號召“斷鼇足以立四極”。
其中的“斷鰲足”,就是勸說四大部族,不要依仗武力,做不安分的主動;“立四極”,就是號召四大部族勢力,各自建立自己的神權與政權,大家相互尊重。
我們可以看到,在神農氏時代(距今6500到距今5500年)的很多文化遺址里,都有“無足玉龜”(山東地區是龜殼)和“八角星紋”。
這其實就是女媧氏的“斷鼇足以立四極”得到各部族響應的表現。
”無足玉龜”,就是象征各部族的領袖們,接受了女媧氏“斷鰲足”的號召,沒有了不安分的思想。
”八角星紋”,就是象征四大部族聯合各自領地里的其他小部族,組成四面八方,大家相互尊重,在天下共同的領袖神農氏的領導下,和平共處。
神農氏時代,仰韶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渭水流域擴張到了整個中原。
但是,不要以為,這是女媧氏部族向中原地區擴張了。
其實,這是神農氏向天下傳播先進的文化,而他們女媧氏部族的文化,幾乎被中原地區的共工氏部族,照單全收的結果。
試想,女媧氏既然提倡“斷鼇足以立四極”,她們還可能向中原地區擴張,去搶占中原地區共工氏部族的地盤嗎?
那么,后來呢?神農氏時代之后,女媧氏部族還是繼續生活在她們的渭水流域嗎?
其實,不等到神農氏時代之后,女媧氏部族就開始了分化。
一部分女媧氏后裔,就開始向西方出走,從而形成了馬家窯文化。
這其中的原因,應該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造成了人們的思想變化,女媧氏部族,逐步在由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會轉變。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由于部落發生分裂,一部分對現實不滿的人,就離開他們所不滿的現實,而前往另外的地方,去尋找他們心中的希望。
而在女媧氏部族的本身,有一部分人離開自己故鄉的時候,另有一些其他部族的人們,卻陸續來到她們渭水流域,成為了她們這里的新居民。
這第一批來到的,就是中原地區共工氏部族和山東地區蚩尤氏部族的逃難的人們。
由于女媧氏“以濟冀州”,幫助共工氏部族和蚩尤氏部族,打敗了伏羲氏部族;加上歷代的神農氏炎帝領導天下,維護天下秩序,使共工氏部族和蚩尤氏部族的人們,對女媧氏部族懷有宗教般的情感,所以,在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之后,戰敗的共工氏部族和蚩尤氏部族的人們,就紛紛向他們心中的圣地——女媧氏部族所居住的渭水流域這邊逃難。
考古人員在寶墩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些人有口含石球,敲掉門牙的習俗,而這正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大汶口第一期文化族群的習俗。
這說明,在涿鹿之戰蚩尤氏戰敗之后,他們部族的一些人,確實是逃到了西方;然后,又和女媧氏部族的一些人一起,繼續南逃,從而創造了寶墩文化。
在中原和山東地區的逃難者第一批來到渭水流域之后,距今5000年,紅山文化族群,就又有一批人來到了渭水流域。
紅山文化族群,為什么會來到渭水流域呢?
這就又要接著講關于女媧氏“以濟冀州”,《淮南子》的記載,和《三皇本紀》的記載 為什么不同了。
《淮南子》記載的,是“殺黑龍以濟冀州”;而《三皇本紀》,是“以濟冀州”,去掉了“殺黑龍”三個字。
為什么《三皇本紀》要去掉“殺黑龍”三個字呢?
因為,這樣的記述,是不準確的。
女媧氏打敗了黑龍氏部落,并沒有消滅他們,而是把他們帶回了陜西,使他們變成了后來的少典氏。
正是少典氏,孕育了后來的黃帝世系。
黃帝為什么“有云瑞,故以云紀事”呢?
因為,云聚為黑,他們的祖先就是黑龍氏啊。
少典氏——黃帝,本是屬于伏羲氏部族。他們和紅山文化族群,是同一個族群,同一個祖先。
所以,紅山文化族群在遭遇其他游牧民族攻擊的時候,就去投靠他們的同族兄弟,就通過少典氏部族,進入了渭水流域。
后來,黃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失敗,顓頊大帝繼續和北方游牧民族大戰。
而顓頊大帝的戰略前線,就是陜西北部的老虎山文化區,那里是黃帝世系和紅山文化族群西逃的居民的共聚區。
這樣,原本在太湖流域的顓頊世系,也就是所謂的夏族(實際上是顓頊大帝的母族為夏族),就也來到了渭水流域。
這實際上就是華夏民族的真正由來。
北方屬華,南方屬夏。南北結合,就成為了華夏。
那么,在其他族群紛紛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渭水流域的時候,原本就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女媧氏部族的后裔們,又是什么反應呢?
他們原本就有向西、向南遷徙和發展的趨勢,在其他族群紛紛來到,社會局面更加復雜的情況下,他們當然就會加大力度,進一步地向西、向南遷徙發展了。
所以,今天的西藏、尼泊爾,乃至東南亞的緬甸等地,就都有女媧氏的后裔。
為什么起源于尼泊爾的佛教,在中國本土,還會勝過本是起源于中國的道教呢?
我們看看,如來佛坐下的蓮花,與馬家窯文化中的蛙,有什么關聯呢?
蛙,是馬家窯文化族群的圖騰。
這馬家窯文化族群的圖騰——蛙,不就是經常坐在荷葉上的嗎?
而荷葉所供養和滋潤的,又是什么呢?
不就是蓮花嗎?
這就是說,蛙就是蓮花,蓮花就是蛙。
所以,佛教文化,其實就是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她本來就是我們遠古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她從西土而來,不過就是一種出口轉內銷而已。
所以,所有信奉佛教的人,其實,基本上在血緣上,就是一家人。
這么說,馬家窯文化向西方遷徙發展了,那么,在渭水流域,還有沒有女媧氏或神農氏的后裔呢?
當然有。
不是萬不得已,誰愿意背井離鄉呢?
向外發展的,終究是少數,大多數女媧氏或神農氏的后裔,其實還是頂著壓力,堅守故鄉的。
在商朝,我們就看到,史籍多次記載“高宗伐鬼方”。
那么,這個“鬼方”在哪里呢?他們又是什么人呢?
“鬼方”,在商朝的西北部,大概就是今天的山西、陜北一帶,當然就是傳統的女媧氏部族居住區。
他們是什么人呢?
這就要我們知道,“鬼”是什么?
“鬼”,就是一個人的頭上帶著一個大大的面具。
那么 ,這樣的形象,我們在考古學上有沒有發現呢?
事實上,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文化遺址中,我們就發現了這個形象。
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上面的“人面魚紋”,不就是一個大大的面具套在人的頭上嗎?
當然,當時的人們是以魚為圖騰,所以,面具上畫的就是魚。到后來人們又以蛙為圖騰,面具當然又要畫上蛙。
總之,神靈可以變化,這種跳大神的方式不會變,就是人頭上套上一個大面具。
這樣的模仿神靈的形象,就是“鬼”。
而這種“鬼”,就是女媧氏部族與神靈交流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與神靈交流的方式,直到解放前,還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存在。
而這些少數民族,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女媧氏的后裔。
所以,“高宗伐鬼方”的“鬼方”,就是女媧氏的后裔。
她表明直到商朝,女媧氏的后裔還在渭水流域生活,并且保留著其祖先的敬奉神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