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立秋之后氣溫已然轉涼,但為迎接大運會,目前正在成都進行的“大運星餐飲 幸福好食光”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系列活動依然“熱”度不減—— “活動自6月17日啟動截至7月31日,報名餐廳突破了千余家,‘100’的名額確實太少!”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長袁小然這樣說道。
到底怎樣的餐廳才能成為推薦“Top100”?8月19日,由成都餐飲同業公會、中國工商銀行成都分行、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共同主辦的“大運星餐飲 幸福好食光”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系列活動,正式召開文審工作會議,對報名餐廳提交的相關資料進行審查。
“特色”能加分,推薦體驗餐廳設5大類
成都的會吃,代表著背后規模龐大的餐飲消費市場,當然也折射出餐飲市場主體的活躍,以至于城市可以根據不同主題、不同場合、不同時節,都能進行形式多樣的餐廳推薦。用袁小然的話說,“既好也不好,‘好’在可選主體豐富多樣,‘不好’也是因為太豐富多樣,篩選復雜且難度大。”
數據可以讓人更直觀地理解出袁小然的話——“火爆”的報名場面一直持續了一個半月,主辦單位通過網絡報名、行業組織推薦,平臺機構、美食愛好者推薦等渠道,共收到1013家餐飲單位報名,而經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處對報名餐廳情況初查預審,最終統計出了有效報名餐廳共計417家。
根據記者在評審會上的了解,評審工作分為初步預審、現場文審以及后期的現場勘察,活動通過“企業自薦+大運會各賽區委員會/行業組織/專家機構推薦+大眾網絡投票”的方式征集餐廳報名,而“推薦體驗餐廳Top100”分為歐陸風味美食、地中海風味美食、亞洲美食、清真餐、成都美食五大分類,其中成都美食約占60%。
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文審工作會議現場
有趣的是,袁小然介紹,如獲得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殊榮,以及獨特場景打造、門店擁有獨特文化或特色元素、符號等,都可以作為“特色”額外加分。“較以往的突破在于,此次推薦更多地挖掘在成都本地經營的多種類型餐飲,滿足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更能體現成都作為國際美食之都的大融合、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文審將篩選出200家餐廳將進入現場勘察階段,最終在全市范圍內推薦產生100家注重食品衛生安全、具有國際化服務水準、符合青年消費群體需求、代表賽事名城餐飲服務品質、彰顯成都文化底蘊、倡導健康文明餐飲理念的優質明星餐廳,“另外還有20家將以‘入圍’身份呈現,旨在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
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文審工作會議現場
上榜餐廳將享受由中國工商銀行成都分行提供的煙火惠民金融服務保障體系,包括:免費提供的專屬收銀系統,專屬金融輔導員,專屬費用補貼等,協助餐廳打造數字人民幣支付應用場景;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將為上榜餐廳提供專屬5G智慧化管理軟硬件費用補貼及場景建設等福利。另外,主辦方也將充分整合全域宣傳媒介資源為上榜餐廳提供品牌推廣及營銷服務。
大咖來“扎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歐陸風味美食、地中海風味美食、亞洲美食、清真餐、成都美食;基本標準、經營標準、服務標準、宣傳推廣標準、智能化標準、加分標準……袁小然表示,依托“上榜十條”,“推薦體驗餐廳Top100”認定標準設置為五大類,六項推薦標準,“其中涉及烹飪技藝、科學管理、餐飲文化、宣傳曝光等多方面的多項指標,復雜且系統的評審工作則需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引人注目的是,“大運星餐飲 幸福好食光”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活動邀請到成都大運會餐飲服務顧問及專家、高校學者及行業權威、川菜烹飪大師及文化藝術專家、國際賽事運動明星、媒體達人、成都老饕等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大運星餐廳推薦官團隊,更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揚州、西安、長沙等12座城市的行業“大V”聯袂打call。
大運星餐廳推薦官團隊
12座城市的行業“大V”聯袂打call
正如大多數人形成的共識,成都如今已發展為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一定影響力與知名度的國際美食之都。在美食評論作家飛哥看來,通過“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100”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關注服務提升,影響帶動更多的餐飲從業者,為整個行業帶來“正反饋”,“這不僅僅是為了在明年大運會舉辦期間,充分展現成都餐飲新理念、新品質與新風貌,更在于其能推動成都餐飲行業加快形成國際化經營環境與規范化服務體系,城市修養與內涵得到進一步滋養沉淀。”事實上,每一位大咖、每一位評審都有他們所擅長的領域、自身的影響力、以及其代表的受眾和群體。在袁小然看來,作為推薦官的他們對于成都餐飲美食而言,這是又一次的影響擴大和品牌傳播,同時亦將為成都企業帶來更豐富的市場理念和發展空間。
據悉,根據已發布的《成都大運會惠民行動計劃》,成都將結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開展大運品牌、環境、場館、文化、服務五大惠民行動,不斷提升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而當下在行業中全面開展的“大運星餐飲幸福好食光”成都推薦體驗餐廳Topl00系列活動就是落實成都大運會惠民行動計劃的具體實踐之一。據此,主辦方代表表示,本次活動旨在“抓住辦好賽事、經營好城市的重要窗口期,讓創建世界賽事名城的成果及時服務城市、惠及市民。”
紅星新聞記者 李博 裴晗 圖據大運會執委會
編輯 包程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