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藏礦業遭大股東減持 早盤跌停
西藏礦業發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東西藏藏華工貿有限公司擬在公告披露之日起 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041.6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截至公告日,該股東占公司總股本的2.34%,此次若滿額減持將退出大股東行列。公告表示,該控股股東多年沒有實質性生產經營,僅持有西藏礦業的股票,是“無持續經營能力、無具體業務、無人員”的“三無公司”,在西藏礦業重組時被要求盡快清算注銷藏華工貿,法人壓減僵尸企業。與減持公告一并發布的還有深交所關注函。關注函上顯示,關于公司披露的西藏扎布耶鹽湖綠色綜合開發利用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要求公司自查是否存在提前向特定對象泄露有關內幕信息的情形。9月3日早盤,西藏礦業以跌幅6.96%低開,隨后震蕩下行直至跌停,收盤后仍有12萬手賣單掛在跌停板上。(證券時報)
02 監管重拳出擊自保件等銷售亂象
近期,長期隱藏在保險業內的自保件、互保件現象被推到公眾面前,引起市場熱議。針對這些銷售領域亂象,9月3日,北京銀保監局連發兩文,明確要求保險機構不得允許自保件和互保件參與任何形式的業績考核和業務競賽,并通過構建銷售人員“灰名單”制度,進一步完善銷售人員失信懲戒機制,營造“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從業氛圍。北京銀保監局人身險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相關輿情中提到的“自殺式”保單,就是指行業里的自保件和互保件。根據調研,在京經營人身險業務的保險機構在日常經營中確實有一定規模的銷售人員自保件和互保件業務。相關人事表示,北京銀保監局研究認為,以考核和競賽為目的的保單購買行為是引發諸多問題和風險的根源,非保險保障需求的保險購買行為本身就是需要杜絕的,監管就是要從根本上切斷非正常購買利益,從源頭上減少問題的發生。(上海證券報)
03
微貸網P2P凈本金已全部償還 今年上半年凈虧損3.97億元
微貸網近日公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6個月財務業績,該財報未經該公司獨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或審核。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內,凈收入為5.359億元人民幣;凈虧損為3.971億元人民幣;調整后的凈虧損為3.916億元人民幣。截至2021年6月30日,微貸網在資產負債表上擁有約3.34億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流動資產達20.56億元。微貸網還披露,在監管部門指導下,2021年7月開始向平臺投資人償還未兌付凈本金(累計充值減累計提現),截至本收益發布之日,微貸平臺上所有未償還的本金凈余額均已全部償還。值得一提的是,微貸網近半個月的股價已連續低于1美元,并于8月19日股價創60日新低,跌至0.79美元。美東時間8月27日收盤,微貸網跌0.16%報0.8767美元,對應市值為6177.36萬美元,2021年以來,微貸網股價累計跌幅已達34.08%。(和訊網)
04 房地產行業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
2021年,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新規正式實施。房地產行業貸款是涉房貸款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大戶”拖累,部分銀行在涉房貸款占比下降的同時,房地產行業的貸款不良率出現增長。數據顯示,剔除滬農商行后的40家A股上市銀行中,20家銀行在2021年中報中披露了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其中,13家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與2020年年末相比出現升高。這意味著,上述銀行中大部分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逆勢提高。六大國有銀行中,工行、中行、交行、建行的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均較上年末上升。業內人士分析,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抬頭,主要是受個別房企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影響。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房企面臨較大債務壓力,一方面,融資政策持續收緊;另一方面,有息債務高企,償債高峰來臨,進而使得部分杠桿率較高且資金周轉能力較弱的房企違約風險大幅上升。”但目前房地產行業風險仍在預期之內,且銀行已在調整房地產貸款占比,其整體影響有限。(中國證券報)
05 美股累積了巨大的調整風險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并沒有提到Taper時間表,市場解讀為鴿派,美債收益率在8月下旬的反彈勢頭再次中斷,全球風險資產一片狂歡,充裕的流動性支撐美股在8月底創新高。然而,我們認為當前美股的狂歡可能臨近尾聲,美聯儲Taper是大勢所趨,實際上鮑威爾的講話并沒有那么鴿派,只是為他延遲退出QE和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提供辯解的理由。鮑威爾并沒有排除年內Taper的可能性,他表示如果經濟進展持續,他與大多數美聯儲官員都支持可能在今年開始縮減買債;另外,美國通脹可能并非暫時的,盡管鮑威爾表示,目前還沒有出現“廣泛的通脹壓力”,但他也表示央行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由臨時因素引起的通脹一定會消退,應對辦法是嚴密監控經濟數據。在高通脹、居民在金融市場過度杠桿和企業利潤回升觸頂的背景下,美股積累的風險是很大的。(期貨日報)
主編:胡濱
本期責編:尹振濤 李智
《金融風險周報》欄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與《銀行家》雜志社聯合出品,主要跟蹤和梳理本周最新的金融風險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