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度計量單位,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能說出廣至光年、秒差,微至普朗克尺度的十分復(fù)雜的單位。不過,在國際上通用的標準單位只有一個,那就是“米”。
很多朋友或許會說,“米”這個單位有什么好新奇的啊,我們明明天天都在用呀?
可是,你知道“一米”究竟是多長嗎?
(趕緊收藏以備裝逼)
相對論告訴我們,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米”作為計量單位自然也是相對于某些事物的。所以人類對于“米”的定義,或者是是對“一米”的描述是隨著人類的對物質(zhì)越來越細的研究而變的。根據(jù)“米”的定義的變化,其可以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代“米”——巴黎米。
大家不要想差了,這不是什么水稻的品種,也不是八厘米。
為了防止單位使用混亂,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xué)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
從此,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就成為了米的定義。
1889年的國際米原器
不過一看“四千萬分之一”這個整數(shù)就知道,誤差肯定很大——接近五分之一毫米。只因為計算子午線長度的錯誤。
明顯,這無法與“傳統(tǒng)米”相契合。
所以,“米”迎來了新時代——氪米。
在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如果不理解2p和5d能級軌道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簡單理解為環(huán)繞氪原子核的一個電子從“低軌”向“高軌”躍遷所釋放光子的“長度”。
這個定義非常準確,但缺點也很明顯,憑啥你讓電子從2p10躍遷到5d1人家就躍遷——測量條件十分苛刻,這樣,掌握更尖端測量技術(shù)的組織就可以壟斷對于“米”的解釋。
這時,人們發(fā)現(xiàn)必須找一個宇宙中恒定不變且易于常人理解的定義。
所以,“新巴黎米”誕生了。
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nèi)光在真空中行程。
光速恒定,且廣為人知,用來描述“米”再好不過了。
不知道隨著人類技術(shù)的進步還會不會有更多代“米”出現(xiàn)。
感謝閱讀。
QQ公眾號:星科學(xué),微博:@祝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