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把建設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作為推動城市多中心、郊區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今,“五個新城”產城融合推進得如何?在上海交大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城新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熊競帶領下,上海交大暑期社會實踐考察團(下稱“團隊”)日前對此進行了調研。
7月~8月,團隊對五個新城進行了實地調研,考察了當地的發展情況,以及新城建設與城市空間規劃、居民生活水平的關系。
在青浦新城趙巷鎮,調研發現,人口、產業要素的導入給新城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基層街鎮治理帶來不小的挑戰。具體來說:在新城建設背景下,擁有11萬常住人口的趙巷鎮正計劃推進片區管轄建設、幸福社區建設以及居民自治建設,還組織農產品展銷等活動,推動農業發展。但是在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仍然遇到很多操作上的問題。例如,如何在居委會實行去行政化、如何將 “課堂間文化”從農村引入空間有限的社區居委會。趙巷鎮還面臨著交通“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轄區空間不連續等帶來的管理不便、大型居住社區治理難等問題。
青浦區香花橋街道則因69平方公里的超大面積,面臨著其他街鎮不曾面對的復雜形勢。香花橋街道區域內部差異較大,村與村之間享受的某些政策優惠也有所不同,如何進行區域內協調始終是一大難題。尤其是,街道人員配備不足,盡管已在進行干部儲備培訓,但仍存在青黃不接問題。香花橋街道的工業園區全部劃入新城建設范圍,也帶來了街道與企業需要磨合的新挑戰。香花橋街道的城鎮化建設尚未成熟,隨著新城建設、特別是青浦新城中央商務區的建設,人口的大量流入可能給街道的空間配套帶來更大壓力,同時也將帶來更多機遇。
在奉賢新城的核心載體——金海街道,團隊調研發現,金海街道作為最年輕的街道之一,導入人口容量較大,頗具建設潛力。在基層治理方面,金海街道力推“沉浸式辦公”,創造性地開設了“說事會”,發動樓道志愿者共同組織解決鄰里事、樓道事、家里事,利用居民個人社會資本助力街道建設。但與此同時,金海街道也面臨動拆遷小區的矛盾突出問題,新城公司的開發建設與政府之間存在移交空檔期,安全問題難以保障,權屬責任不一致,給基層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此外,還存在社會組織資源缺乏、志愿者層次較低等問題,也給新城建設背景下的金海街道基層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得益于南匯臨港新片區集海陸空6種綜合交通形態為一體的獨特區位優勢及其經濟基礎,南匯新城較其他新城有更大的產業發展優勢,南匯新城建設也更加注重開放性與國際化,力求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核心承載區。同時,南匯新城的建設力求突出未來感,注重利用后發優勢,對城市作大膽設計,大力推進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另外,南匯新城的濱海城市風貌建設也是有別于其他新城的獨特之處。除此之外,南匯新城探索“管鎮聯動”新模式,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分離,南匯新城利用自身優勢負責經濟建設,而民生、交通等發展仍由其行政區域負責。而作為真正的“新”城,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將是南匯新城建設未來的重點難點和著重發力點。
團隊在嘉定區馬陸鎮調研發現,近年來,馬陸鎮積極加快招商模式轉變,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優質企業,淘汰低端、勞動聚集型產業,并引入高端產業,比如引進中高端養老機構等;此外,還通過打造“馬陸葡萄”品牌,建立葡萄主題公園,提升區域吸引力。而馬陸鎮面臨的問題是:其人口倒掛十分嚴重,學校等公共設施配備跟不上人口流入的需求等。
團隊還調研了松江新城重要承載地之一的車墩鎮。車墩鎮發揮自身影視基地優勢,創造性地提出“科技影都”概念,并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產業對接,拉動周邊服務業同頻發展,同時,保持其傳統的汽車銷售、留學人員的高科技園區等產業發展。然而,車墩鎮情況較為復雜,集城市社區、鄉村于一鎮,集商品房、廉租房、動遷安置房于一鎮,這為車墩鎮的管理帶來較大難度。另外,車墩鎮的社區干部大多不具備應對快速城鎮化治理的能力,人才儲備較少,且大多數居民面對社區事務熱情不高,不表態、不參與,這一情形可能在新城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凸顯。作為華東最大的勞務中轉中心,如果車墩鎮仍缺乏對人力資源等勞動中介的有效干預,新城建設過程中的城市治理和產城融合將難上加難。
調研團隊稱,“五個新城”在產城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但團隊在調研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新城街鎮社區和產業園區工作者負責認真、敢于創新的工作態度,也看到了許多基層探索創新的成功案例,相信在新城建設者、管理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五個新城”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