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虐就吃不到Local的味道,這是當代網民捕獵美食時的共識。在成都,會在三圣街為那些做游客生意的火鍋店排隊的,都缺乏探尋精神。“地道”的館子不僅要臟,老板還要吼叫,最純正的臟攤上你沒有機會看全菜單,服務員會幫你做主。按照這個邏輯,成都西邊肖家河這家只能就著板凳吃的面,應該也掌握了某種味覺的機密。
圖片來源:微博@成都探店
從“成都精選15家蒼蠅館子”到“成都必吃40碗面”,榜單不論長度,這家店從不缺席。周杰倫有假冒版的在鄉鎮商演,“拜居奇味面”也有自稱是加盟商戶的李鬼,名號“肖家河板凳面”。以上都是廢話。在有了海底撈式服務的今天,仍然有人為了碗面,甘愿放下消費者的上帝尊嚴。你看著照片就會嘀咕:有點東西。何況它還多年堅守和這時代背道而馳的營業時間:早上7點開業,下午2點收檔。像我這樣第一次撲了空的,都被努力的全天候中國店長們慣壞了。
電影《中國機長》中的一幕圖片來源:微博@拜居奇味面
無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來,肖家河在我一個外人眼里都缺點成都的“安逸”。成都幾乎每面空墻都有涂鴉,這里的墻上卻只有郭守敬和伽利略等等的浮雕,旁邊帶生平介紹的那種。再加上一條街的汽配店,這里像是中國遍地都是的那種城區:拔地而起,只有規劃,沒有歷史。
掩映在荷塘中的戒毒中心
若你在11點以前到達,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會顛覆你對網紅臟攤的期待。店門口的白板上寫著菜單,哪種臊子賣完了就擦掉哪種。“加紹”也就是加料要九塊,但續面免費。相比這里的無限暢吃,成都大多數其他面館,都只會分一兩到四兩的規格。沒有臟攤標配的兇惡店員,食客各個似乎諳熟規矩,付錢、打上一碗面湯一碗泡菜,自己選個遮陽傘下有眼緣的板凳,等著叫號。
圖片來源:微博@拜居奇味面
這是一個男性荷爾蒙過剩的brunch去處,地鐵上常見的男性占座坐姿在這里很實用。著工裝坎肩的大胡子男子,帆布帽子的纖纖帶子系在寬臉龐下,整個人就是“男導演”的刻板印象有了生命;兩個遠遠相隔的老男人突然彼此拍起肩膀,白發的給染了黑發的介紹一旁自己的兒子,染發的給黑發的遞上一根中華煙,點火。一位大哥頭發留到了脖子,搭配一措小胡子,從右手的大鋼表向上看,胳膊肘的紋身貌似只扎了一半。吃完起身。從電動車上的來客手上,接過一只內容不明的土黃色信封。就這一個畫面,補足了一身的江湖氣。
進入11點,拜居奇味面的一天迎來了高潮。等點餐的隊伍沒有變短過,多了年輕人和穿蕾絲小衫化了全妝的阿姨,以及每20分鐘就出現的維族和彝族朋友。穿裙子來的很快會發現自己失算,只能和我一樣坐得像清宮劇演員在行禮。等凳子坐滿了,后來者只能蹲在路邊端著碗,臉皮薄點的會去對面公園。服務員開始要扯著嗓子喊號。如果你仔細聽,吸溜吸溜的嗦面聲,像連綿的低音脈沖。整條巷子兩邊停滿了車,端菜的嬢嬢喊著:“都看好你們的車哈,要抄牌嘍。” 有人中途放下筷子去挪車,在叫號與嗦面聲的混響之上便響起保時捷的轟鳴。這一切都在為那碗神秘的面開場。
但這樣被鋪墊出來的一碗面,最恰當的形容是:就像親戚介紹給你的相親對象。招牌的鱔魚面,在油和辣的雙重攻擊下,你早嘗不出面條講究與否。我特地用筷子夾著抖了抖,沒有抖出今麥郎廣告里的感覺。有營銷號里說鱔魚“入口即化”,我尋思作者可能平時用王水漱口。和親戚會介紹來的男人一樣,不討厭但缺迷人之處,“性格好,家庭好,還會用智能手機。”我的同事東夷評價起來有東北式的含蓄:加入公路前為了試稿想寫這個,吃了一周雜醬面,就是寫不出來。成都朋友們更牙尖,各個蓋棺論定:“不好吃”。
翻譯一下:“白呀呀”就是湯味不入面,沒有靈魂
其實老板自己在采訪里也說了:“我們的面其實很一般”。這面和這說話口氣,都和這家店的官方微博垮得異曲同工。拜居奇味面和許多網紅店一樣也有官博,不過經營了三年也只有300多粉絲,發出的大多帖子都沒人回應。官博主要用途有三:失物招領,曬買主送的水果點心,和最常見的兩個字“下班”。
圖片來源:微博@拜居奇味面
我怕自己是山豬吃不得細糠,想請教下隔壁祖孫三代都來吃的一家人。一句“您們怎么知道這家面的的”剛出口,一家子中的媽媽用眼角的眼白看著我:“我們吃了十幾年了。” 我厚著臉皮繼續問,我是外省人,這個在本地人看來算不算好吃?媽媽反問我:“你是從抖音上看到的吧?” 一句話像一道黃色的線,把我劃成了局外人。
為了評價客觀,我又吃了一碗
但從頭到尾,我的眼光又何嘗不是個局外人。
看本地號說肖家河是“老成都的快樂星球”,總覺得是搞修辭,直到超了40歲的本地朋友告訴我,這里最初一批住民是90年代拆遷被安置的成都人。連汽配一條街都是成都第一例,至今已快30年。這里有股自己的氣場。在路邊吃飯并不稀奇,開飯時間到了,附近店家里的老板娘就把電飯煲撂在馬路牙子上。你飯點來時瞥見只狗子睡在菜筐里,你吃完走了它還在睡。人和狗一樣要午休,常見睡在電動車上的人,在練古墓派的神功。
據說開了二十多年的拜居奇味面,最早就是個面攤攤,后來吃的人多了,食客自己搬來板凳當桌子,慢慢就被抖音和大眾點評捕捉成了奇觀。“成都很多老店,說好吃也沒多好吃,就是不講道理。” 那些和我一樣發出“就這?”的疑問的,都不知道這碗面的精髓,并非來自味道。有來打卡的網民抱怨說不能這個那個口味各點一兩,但這里本來就不是給你賞味的地方。當來體驗的人還在平復大量碳水上頭的暈厥,老主顧已經用15塊錢完成充電,可以抄起扳手干活了。無論開的是蘭博基尼還是豐田的大SUV還是玫瑰之約,都得蹲下來吃。再加上免費續面,這很共產主義。至于那些擔心面前的這張凳子上曾有人放過屁的網民,估計疫情最嚴重的那會兒遭遇屁溶膠都要去測個核酸吧。
時間夠的話,做個艾灸,也可以充電,還能續命!
美國有群人聲稱自己明明記得納爾遜·曼德拉80年代就殞命獄中,后來才發現他沒死還出獄了,他們相信,這證明了我們的生活在若干個品行宇宙之間跳躍。他們稱之為“曼德拉效應”,但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群人就是迷信陰謀論的蠢貨。這不過是大腦常給你開的一個玩笑,它也常讓你回憶起青春總覺得無比美好。那吃了十幾年的一家三代,還有說“這碗面是一生吃過的最佳”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可能腦內和味蕾都發生了某種程度上的曼德拉效應,甚至還有點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畢竟,我們搜遍互聯網嘗試追蹤的Local景觀,就是他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微博@拜居奇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