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爾爾
中國娛樂圈的輝煌從香港挪移到內地,港星北上屢見不鮮。而今年呈現出的一個新趨勢是——港星們在綜藝節目中的存在感愈發高了。
近期熱播的《披荊斬棘的哥哥》中,由陳小春、張智霖、謝天華、林曉峰和梁漢文組成的“大灣區”哥哥頗得觀眾喜愛,成為節目中的高人氣組合。
無獨有偶,一檔美食綜藝《請吃飯的姐姐》集結了蔡少芬、朱茵、陳法蓉、洪欣等港星,四姐妹以“打造專屬年輕人的寶藏打卡餐廳”為主題,與不同的客人在飯局上進行訪談。
不像曾經佘詩曼、郭羨妮、吳卓羲等港星北上時選擇拍戲的路子,隨著綜藝節目題材和內容變得寬泛,港星們北上的工作機會,多來自于綜藝節目。
從大灣區哥哥到四姐妹,可看出港星上綜藝的特色有二:
一是努力卻跑偏的港普,象征著港陸娛樂圈文化背景的各方面不同,呈現出新鮮感和反差萌;二是情懷牌,他們承載著八九十年代中國香港娛樂圈輝煌時代的記憶,隨便撕開一個口子,便是無數過往的回憶和故事,足以撐起一檔節目,任其發揮。
每當他們在綜藝節目中出現,往往格外吃香。但情懷牌終究難以成為永恒,港星們身上的故事性和業務能力都毋庸置疑,轉移陣地后,能否克服“水土不服”,又是一個新的難題。
港星北上,接下這張情懷牌
無論是哥哥還是姐姐們,只要他們組團出現,觀眾大多還是愿意買賬的。
《披荊斬棘的哥哥》將男明星去油成功,其中陳小春、謝天華、張智霖、林曉峰、梁漢文組成的“大灣區”哥哥,尤其惹人愛。
一出場,大灣區哥哥就拿捏住了《披荊斬棘的哥哥》的大部分笑點,以陳小春為首,冷酷的鐵漢形象遇上兒化音,翹錯地方的舌頭和努力表達的態度,嚴肅中顯得滑稽,反差萌的笑點就來了。
再加上,“大灣區哥哥”們相談甚歡,話語中盡是數不盡的友情歲月和青春年華,臺下排練的默契不乏綜藝感,一曲《友情歲月》,情懷到位了,一首《3189》,韻味出來了。
這還不給安排點熱搜?
每逢《披荊斬棘的哥哥》更新,與“大灣區哥哥”有關的話題,就一路披荊斬棘地登上熱搜了。
不少觀眾已經開始呼吁,希望給“大灣區”開一檔屬于他們自己的節目。不為別的,光看他們帶著曾經“風火海”、《古惑仔》、TVB的痕跡,在節目上展現成熟男性的惺惺相惜與默契,不是也挺下飯的?
屬于“大灣區”的團綜還沒安排,《請吃飯的姐姐》倒是先把港星姐姐們湊在一起了。
“港普四姐妹”的隊伍里,蔡少芬、朱茵已有多次在內地綜藝工作的經驗,此次陳法蓉、洪欣與其組團參與,便再一次佐證,港星的情懷牌有多么好用。
究其原因,港星在業務和觀眾好感度上有一定優勢,曾經競爭激烈的香港娛樂圈無論在電影、電視劇、歌壇都推出了大量紅人,演、唱、跳俱佳的明星大有人,港星出沒,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的工作態度,便已收割觀眾的一片贊美。
而情懷當道,僅看蔡少芬、朱茵、陳法蓉、洪欣四位“女神”更是風格各異,年輕的時候個個都是橫掃一片的“白月光”,誰的記憶還沒有回到那個紙醉金迷的香港娛樂圈,和女神們的美貌共同懷念青春?
光是大灣區哥哥和港普四姐妹,能勾起觀眾過往回憶的作品和八卦故事已經數不清。
也難怪,情懷牌顯然讓港星和綜藝市場看到了新的藍海,綜藝節目從不需他們隱藏曾經打拼過的痕跡,反而對這些掀起觀眾回憶的懷舊元素表現出強烈的歡迎。
這張情懷牌,港星們打定了。
適合自己的,才是能紅的
大灣區哥哥和港普四姐妹在節目中相談甚歡,但港星的北上綜藝之路,卻并不是一馬平川。
當港星大面積來內娛發展,他們也面臨著新的競爭。
今年有五個哥哥和四個姐姐組團,香港娛樂圈的影響深遠,焉知沒有其他兄弟團或姐妹團,看中這塊蛋糕,來分一分?
港星北上參加綜藝,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去年的《浪姐2》有張柏芝一席,隨即《讓生活好看2》《了不起的姐姐》都有其參與,工作機會之多,直接能讓其在內地定居。再往前倒,《舞林大會》《媽媽咪呀》《我們的選擇》等老牌內地綜藝,從2012年至今,內地綜藝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便已隨處可見張柏芝的身影。
個人solo有了,張智霖和袁詠儀、應采兒和陳小春,也早已將港星夫妻檔的綜藝機會牢牢把握。以陳小春一家為例,涉足綜藝題材從親子、夫妻到大齡哥哥,完全掌握港星北上的財富密碼。
如此看來,港星們紛紛北上而來,綜藝節目的組成結構,以后豈不是要變了?
實際上,綜藝這碗飯,對于港星們來說,也并不一定好吃。
人到中年借助親子綜藝打開事業第二春的陳小春,節目外有堅定的愛國立場,節目內可挖掘的笑點和人設:普通話不標準、唱跳俱佳、顧家好男人,多重元素齊聚,才能多年來在內娛立足。
但若沒有過多綜藝效果加持,有可能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請吃飯的姐姐》節目播出后,同時好友組團話人生的節目,在關注度上已經不復曾經“臺灣地區四姐妹”參與的《我們是真正的朋友》那般高,來自香港地區的四個姐姐們雖然個個有點情懷牌和時代濾鏡在身,但觀眾的包容度已經沒有那么高了。
《請吃飯的姐姐》舍棄了經營類綜藝的模式,姐姐們無需面臨零基礎開店的尷尬和摩擦,節目的訪談形式,給情懷和故事留足了大量空間,但卻未能走進觀眾的心里。
這一戰,顯然是未能利用好陣容,最終才陷入節目策劃和走向有失水準的質疑,而姐姐們組團效果不佳,節目口碑和輿論走向,與《我們是最好的朋友》當時當下完全不同。
所以,不僅要選對節目,還要找準機會發揮綜藝感,才能讓港星們順利入駐內娛,長久發展。
“山雞哥”陳小春的綜藝之路已經十分平坦:《爸爸去哪兒》記錄了陳小春對兒子從鐵漢到柔情的父愛轉變,彼時應采兒與陳小春的恩愛夫妻形象大受歡迎,《妻子的浪漫旅行》《新生日記》也都圍繞家庭展開,正對觀眾胃口。
而觀眾對于其家庭故事的審美疲勞正在建立,陳小春轉身踏上中年哥哥們的合作舞臺,一首《友情歲月》唱回觀眾對其灌注的時代濾鏡。
找準設定、充分發揮綜藝感,一個成功的港星“綜藝咖”路線,便成功建起來了。
就像好演員也需要好的劇本和主創,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業務能力,情懷本就短暫,港星的內娛回春之路,或許也并不完全是一片明媚。
只要進了綜藝市場,情懷和濾鏡雖是優勢,往后還是得靠點挑節目的眼光、運氣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