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是孩子生命成長的第一個分水嶺,與父母分離,在幼兒園有自己的小伙伴,開始獨立應對遇到的各種事情。
父母們對三歲這個年齡也有特殊的情懷,當孩子背起小書包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大多數父母就堅定地認為孩子長大了,該學些什么了,為小學階段的學業發展奔忙著。
小雅雅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在上了幼兒園兩個月之后,媽媽就帶著雅雅走進幼兒英語啟蒙班,只因為機構老師告訴雅雅的媽媽,“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在三歲,這時候學習語言是最好的時期,孩子上學后就有語言基礎,學習起來不吃力。”
英語課剛剛上不到一個月,同班的一個孩子早已經藝術學習一年多了,雅雅媽媽忽然感覺自己的孩子落后了,趕忙帶雅雅參加各種樂器、美術、舞蹈等免費的試聽體驗課,通過篩選和對比最后報名了小提琴和美術兩個興趣班“補課”。
雅雅的學習生涯就此開啟,每天奔走在幼兒園和幼兒興趣班中。媽媽還有非常合理的理由:幼兒園階段是培養藝術修養最好的時期,雅雅三歲前沒學已經很幸福了,上小學課業越來越忙,就沒有時間上興趣班了。
雅雅媽媽的這種做法到底是不是在培養孩子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父母關愛孩子的初心無可厚非,但最后往往是花費了金錢,卻沒有得到自己期待中的結果。
到底家長怎么做,才是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學業發展起到最好的輔助作用呢?
01 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意識
三歲孩子的心理發展進入“自我意識”階段,是自主能力意識的敏感期。父母把握好這個階段,幫助孩子建立自主的責任意識,進入學齡期,孩子更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有負責任的態度。
多少孩子在剛剛上小學時,學習的態度是“為父母而學”,為了得到獎勵而學習,沒有表現出一點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驅動力。
孩子學著學著遇到困難自己不能順利克服,開始變得拖延、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這種變化導致家長為學習結果而責難孩子。隨即進入“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的不良模式循環中。
而這其實是孩子沒有對自己學業的責任意識導致的,剛上學的一、二年級學習任務輕松,隨著課業內容的難度增加,問題才逐漸顯現出來。
幼兒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發展特點是: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情不再需要父母協助,要獨自完成。
父母把握住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放手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只對孩子進行方法步驟的引導,對行為結果的積極鼓勵認可。在孩子越來越多的嘗試之下,自理能力越來越強,獨立完成事情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進入學齡期后,面對學業問題,自然會有更強烈的自信心來應對困難,使學習成績更穩定。
02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有意培養能幫孩子更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在學習興趣的培養過程中,也能夠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注意力能力。
父母可以采用榜樣示范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產生學習行為。
比如,父母每天晚上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來獨自學習,詢問孩子是否愿意加入。父母可以進行讀書、寫日記、畫畫等學習活動,為孩子提供同樣的學習資料和工具,但是當孩子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時,不需要教孩子怎么做。每天時間不需要特別長,10-15分鐘就可以。
父母尤其注意,這個方法是為了引導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幼兒最擅長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因此父母只需要做到固定時間認真進行自己的學習活動,孩子自然而然會慢慢學習模仿到這種獨自學習的能力。
那么,大部分父母有睡前給孩子讀繪本的習慣,這能不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是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帶來的效果更多是建立親子關系方面的。
學習是需要意志力來完成的事情,最好家長提供的榜樣模板是坐在學習桌前獨自學習,讓孩子印刻在大腦中的模仿內容也是坐在書桌前獨自學習,這樣更有利于培養意志力來獨自完成家庭作業。
03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實際上是孩子內在驅動的一個結果,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帶來積極的內在驅動作用。
那么,建立與孩子學習有關的習慣父母可以設置目標來逐步完成。
比如,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睡覺,鼓勵孩子獨立安排自己的游戲活動和時間,以及各種生活活動的獨立完成。
能夠在幼兒階段完成早起的生物鐘建立對入學是非常大的積極作用。起床后,到戶外進行20分鐘左右的游戲活動,讓孩子享受到早起帶來的神清氣爽,愛上早睡早起。
多少孩子上學后成為起床困難戶,一大早臥室就發生“叫醒”大戰,一整天孩子和父母處在低沉消極的情緒中。孩子哪里還能集中注意力學習。
睡前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游戲活動,雖然幼兒階段的孩子沒有具體時間的概念,依然可以用定時器來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樹立時間意識。等入學以后,依然用定時器來商定作業和游戲的時間。孩子的時間管理習慣就自然形成,這可以為家庭作業省掉了多大的麻煩呀。
04 寫在最后
真正有助于幼兒學業發展的能力從來不是提前學習多少課業知識,興趣培養也一定是在孩子真正的興趣帶動下才進行的活動。
孩子學習的起點早已不是提前學習多少知識,而是父母有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學習的意識和方法,父母用對了方法,助力孩子學習事半功倍,而且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