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毛豆在小的時候常常有一個很“折騰人”的小習慣,那就是不喜歡豎抱。
不管是誰來抱她,小家伙都會高興地伸出小手,嘴里咿咿呀呀地表達開心,唯獨是這個豎抱,常常讓小家伙感覺到不痛快。
不是吵著從抱著的人懷里掙脫出來,就是索性“哇哇哇”地哭個不停。周圍人都說,毛豆的這種表現說明她還不適合豎抱。
不信邪的豆爸專門去查了相關資料,發現寶寶之所以“不適合”豎抱,其實是有特殊原因的。豎抱的時間,抱法,其實可以牢記“3+2原則”,既省事還不傷害寶寶的脊椎。
寶寶啥時候能夠豎抱?抱娃前先記住“3+2原則”,省事還不傷害脊椎
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寶寶豎抱的秘密其實可以總結為“3+2原則”,即“三個注意兩個側重”,記得住才能正確豎抱寶寶。
第一個注意:恰當的時間
新生的寶寶頭重腳輕,頸椎沒有支持頭部的力量,腰椎也不具備支撐起上半身的力量。因此新生兒是不可以豎抱的。
大約2~3個月后,寶寶經過了趴俯和抬頭練習,頸部力量會逐漸增強,豎抱,就可以隆重登場了。當然,小寶寶對控制頭部并不熟練,需要大人的保護,防止孩子突然后仰。
當寶寶5~6個月大時,腰部比較有力量,可以更多地采用豎抱的姿勢。
許多5、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學會翻身,甚至可以獨坐了。腰背部肌肉在一系列動作中得到鍛煉,如果寶寶轉頭靈活,腰部有力,我們就可以把豎抱調整為日常姿勢。
當然,大人還需要用一只手護住寶寶的背部,防止孩子突然打挺后仰。
第二個注意:正確的姿勢
準備抱起寶寶時,媽媽一手托住寶寶的小屁股,另外一只手臂穿過寶寶的背部,將手放在頸部后方,護住頸椎和頭部。
做好這些后,我們要慢慢抱起孩子,可以試著讓孩子的頭部枕在媽媽的肩上,這時,手依舊要虛搭在寶寶的頭頸部,隨時為脊柱“護駕”,托住寶貝臀部的手臂,微微向上提起,使孩子的背部呈自然曲度。
小提示:抱寶寶時,切勿大力搖晃,避免對寶寶造成意外傷害。
第三個注意:工具的輔助
常常有媽媽抱怨,抱孩子累得腰酸腿疼,甚至得了腱鞘炎,就沒有更加省力的辦法嗎?當然有,那就是背巾。
媽媽可以合理利用這一輔助工具,讓寶寶的重量更均勻地分布在身上,解放的雙手,既可以與寶寶有更多的親密互動,也可以從事一些自己的工作。
溫馨提示:背巾不是萬能的,它只適用于豎抱姿勢,切勿讓寶寶橫臥在里面,如此姿勢,非但不能為頸椎提供支撐,并且有窒息的風險。
介紹完三個注意,家長還應該注意兩個側重,對豎抱寶寶同樣很有幫助
側重一:爸爸的參與
媽媽是帶娃的主力軍,這點毋庸置疑,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育兒途中,爸爸自然不能缺席。
平日里,喂奶、換尿布幾乎都是媽媽負責,被動抱著寶寶的時間已經不短了,作為家中的男子漢,爸爸要愛護妻子,主動抱寶寶,這樣,既分擔媽媽的育兒壓力,更培養了親密的父子關系。
側重二:寶寶的自娛
除了要抱寶寶以外,爸爸媽媽也要讓寶寶學習自己玩耍,三個月左右,我們就可以讓寶寶動起來,練習俯趴和翻身。
在這里豆爸要介紹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翻身游戲:
用玩具引逗寶寶,吸引他的注意力,讓孩子身體側臥,剛開始練習時,一人拿著玩具,另外一人輕托寶寶的后背,輔助翻身。
當寶寶熟練掌握翻身的技巧后,身體的平衡能力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寶寶移動的欲望會被放大,許多寶寶開始采用翻滾的方式進行運動,去拿自己想要的玩具。
豆爸有話說
看似最為簡單的抱寶寶,也藏著許多小竅門,這五大原則,寶媽是否記住了呢?希望每位寶寶能在最溫暖而堅實的臂彎中,快快成長!
ps:本文圖片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