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四川衛視“花開天下”跨年演唱會大玩國風國韻,不僅有李云春、霍尊、劉宇寧等歌手帶來令全場尖叫的古風歌曲,在開場秀里的一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更是奪人眼球。隨后,這支名叫墨甲的“三人”小分隊連續登上微博熱搜,無數網友為之驚嘆,甚至一度還掀起了機器人話題的大討論。
2013年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在日本留學工作,并參與了世界第一支搖滾機器人樂隊的項目,他由此收獲靈感。回國之后,歷經數年調研,于2018年夏天正式組建了“墨甲機器人樂隊”,成為全球第一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樂隊一共三名成員,分為竹笛機器人“玉衡”,箜篌機器人“瑤光”和排鼓機器人“開陽”。他們的名字全部來源于北斗七星中的三顆星。“墨甲”則出自諸子百家的墨家,是古代崇尚工程技術的重要流派。
為機器人量身打造古典樂譜
在國外,重金屬搖滾音樂流行于世,一支本身就由機械組成的機器人樂隊與那不羈的ROCK風完美重合,金屬搖滾機器人樂隊仿佛成為一種圈內主流。相較于人,可能機器更懂“金屬搖滾”的感覺。但這種金屬機器人樂隊放在中國,就顯得不合時宜。
在傳統文化滋養下成長起來的米海鵬對國風國韻有著天然的偏愛,2014年初回國后,他開始在腦海里構思中國風的古典機器人樂隊的模樣。2018年,條件成熟了,米海鵬在清華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等高校組建起了一支7人隊伍。有人物雕塑的專家、有古典音樂的大拿,團隊核心成員包括音樂藝術和機器人科技兩部分的專家,而米海鵬,則成為中間的橋梁,帶領機器人技術與藝術相結合。
“這在全球都是史無前例的,機器人樂隊有很多,但中國風的機器人樂隊卻沒有,所以我們一開始都優先考慮藝術層面的東西。”米海鵬談道。
人像雕塑師需要構建機器人的形態,使原本冰冷的機械感在高超的技藝中,消解為柔美的古典男女形象,這是極為考驗功力的事情。負責音樂的專家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在古典音樂上有深厚的造詣,如何為機器人量身打造古典樂譜,節奏、曲調如何具有藝術美?當完成了這些藝術規律的探討后,團隊才開始從技術上去研究,制作相應的男女人設,機器人應該具備的特點等。
“開陽”用四個機器手臂演奏
目前,墨甲樂隊已經能合奏五首曲子,加上每位機器人的獨奏曲,一共八首。三名機器人分別采用了吹奏、撥弦、打擊三種截然不同的演奏技法,也在音樂上分別承擔“線條”“織體”“節奏”三個不同部分,可以理解為不同聲部。演奏的樂曲全部是原創音樂,也都是由技術團隊根據機器人演奏的特點為樂隊量身打造的。
據米海鵬介紹,其他現成的曲譜只要輸入程序,墨甲也可以演奏出來,只是有可能產生不協調的機械感,沒有原創曲譜來得流暢。其實這個問題放在人類身上也會產生,對每一支曲子的演奏,都需要適合樂隊的調性和契合度。
在米海鵬看來,雖然墨甲作為機器,在藝術上確實會有局限,但這種局限也完成了墨甲在能力上的擴展。機器人演奏與人類演奏不同,對音樂的處理在一些方面具有優勢。“比如竹笛的演奏,有大量的、快速的跳躍,對人來講需要換氣,但機器不用,可以實現連續的、跳躍的長音。”米海鵬說。
中國傳統排鼓一組五臺,人類用兩只手演奏。而“開陽”的設計有四個機器手臂,同時在四個不同音高的鼓上演奏,可以超越人類的演奏水平。再如箜篌機器人“瑤光”,人類在箜篌上的撥弦同時只能最多彈奏10根,而瑤光則可以達到更多。這對于音樂層面是極大的豐富。
不是技術炫耀而是精神共情
去年4月,墨甲機器人樂隊在清華大學完成首演后,一片叫好聲中也產生了大量的質疑:雖然看上去機器人樂隊特別酷炫,但他們的彈奏畢竟是機械式的,一支沒有靈魂的樂隊存在的意義在何處?米海鵬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好問題,也是他的初衷所在。
“機器人樂隊的技術在國內也屢見不鮮了,我們并非是為了炫技,而是希望對他們的精心培育,讓觀眾能獲得精神世界的共情。”更進一步說,他試圖探討的核心命題是,機器人的情感問題。機器人能否獲得情感?這一直是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命題,也是生活在科技日趨發達的世界里普通人的好奇所在。對于在機器人情感領域深耕多年的米海鵬來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機器人能在未來獲得情感,目前學界普遍抱著樂觀態度,我是相信的。”
在科學幻想的啟蒙下,我們總是擔心“人工智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但機器人的情感并不專指“智能”,“因為擁有智能可能會讓他們具有破壞力,但擁有情感,他們就會和人一樣,有同理心、社會能力等。”如果機器人真能擁有情感,在藝術領域的討論就顯得很有必要。“也許在未來,有送餐的機器人,有收發快遞的機器人,這些機器都不需要情感。但音樂和藝術需要。”
在米海鵬的理想未來中,機器人不會取代音樂家,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演奏方式,人機共存于舞臺上,那是機器人藝術的至高境界。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