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送春,為什么總在農歷三月三十日?和他的好友元稹有關
公歷的五月很有意思,因為五月頭有一個重要的節氣立夏,往往在五月五日或者六日。這個節氣非常固定。立夏標志著夏季的開始。
比如現在,我們常常會覺得氣溫很好,有時候明顯有夏天的感覺。但是在農歷,你可能不知道,立夏往往在農歷的三月底和四月初。比如今年,立夏就在三月下旬。
雖然立夏是節氣的夏天的開始,但如果她在三月呢?那么還有好幾天,我們都在傳統春天的三月里。
古代的送春,是在哪一天呢?往往在古詩詞中可以經常看到送春,送春歸的句子。
實際送春并沒有特殊的時段。
一,有人將三月暮春的花落,定位春天過去的標志,一場風雨一場落花,往往三月的上旬和中旬就可以明顯看到花落的標志。有無數傷感的送春詩詞。比如辛棄疾寫的摸魚兒,“更能銷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實際這首詞應該是寫在三月初左右的上巳節,那個時候正是海棠花落的三月初。
二,有人將立夏定位夏天的到來,春天的結束。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
歡趣何妨少,閑游勿怪稀。
林鶯欣有吒,叢蝶悵無依。
窗下忘懷客,高眠正掩扉。”宋朝司馬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
這是司馬光的送春詩,他是以立夏作為標志。說春天留不住,昨天晚上斷然走了。不過傳統的農歷三月都叫春天,農歷4月十三日,立夏,春天可多了整整十三天,這春天可長的值得。
三,有人把農歷三月三十日,當做春天過去。
這里也有一個巧,就是如果立夏在農歷三月,那么將三月三十日定位春天過去,實際也延長了春天的時間。
古人對于春天是厚愛的,能夠讓她留在感覺里久一點就久一點。
唐朝的白居易將農歷三月三十日定為送春日,是當時人們的習慣,因為通常農歷的頭三月都算做春天。但是白居易一生,為農歷三月三十日留下很多送春詩,是和好友元稹有關。
“城西三月三十日,別友辭春兩恨多。
帝里卻歸猶寂寞,通州獨去又如何。”白居易《城西別元九》
白居易和元稹都得感謝唐朝的科舉制度,讓他們從一介布衣進入官僚階層。正是他們有著相仿佛的背景,父親都早逝,靠著過人的才華進入仕途,且在分配過程中,他們有好幾年都是一個辦公區的同事,所以奠定了深厚的友誼。
作為年輕人立志報國,想有所作為,但是他們同樣面臨來自皇權的壓力和貴族的傾軋打壓。當然這會使他們更有心靈的相知和團結。實際他們進入的時代已經是唐朝的中晚期,朝堂的爭斗非常厲害,作為正直的官員,元稹和白居易都不可避免成為了打擊壓制排擠的對像。這樣使他們更加相知。
元和十年,37歲的元稹回到長安和43歲的白居易相見,此間還有曾經的高官劉禹錫,元稹和劉禹錫都以為這次天子召見是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新舞臺,畢竟這三個人都算是能干的官僚。但是事情急轉直下,皇帝召他們來,是再次貶謫他們,這樣的年齡,對于元稹和劉禹錫都是重大打擊,意味著仕途可能永無出頭之日,而且繼續背井離鄉。這實際是對有過錯的官僚實行的一種懲罰。沒事不能回京,有過錯自然有人回報上來。
在3月25號,元稹接到調令。3月30日,白居易在長安城西給他送行。
白居易說這天我記著了,這天是春天最后一天,我送別你,也送走春天。這京城你回來也寂寞,并不能得到應有的待遇,一個人去通州也行,哪里不是如此?
這件事情也沖擊了白居易。這就是目前的朝廷,權貴當朝,烏煙瘴氣,哪里有說理的地方。而且好友元稹的遭遇也是他自己的。如果一直屈從權貴,這肯定不是他們的本心,但是反對,往往就會遭到打擊。白居易比元稹年齡長,他知道元稹可能一時半會轉不過彎來。這個失去父親的朋友和他弟弟一樣讓他牽掛,從物質到精神狀態。
果然,元稹在通州的路上就染上瘧疾,又沒有多少錢,幾乎要死在路上,白居易接到詩信,鞭長莫及,只能不斷加急寫信去支撐安慰。
也是白居易實在看不慣權貴的囂張氣焰,元稹也遠在通州生死讓他憂患,此時朝堂又發生大事,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想到做官的連生命保障都沒有,一向溫吞的他忽然變得激動而尖銳,他要求緝拿嚴懲兇手,實際也是向權貴公開挑戰。因為他的好友元稹就是曾經受辱權貴,被打得鮮血淋漓,其結果是權貴沒事,元稹卻由朝廷命官貶到外地。
“送春歸,三月盡日日暮時。
去年杏園花飛御溝綠,何處送春曲江曲。
今年杜鵑花落子規啼,送春何處西江西。
帝城送春猶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悵?
莫惆悵,送春人。
冗員無替五年罷,應須準擬再送潯陽春。
五年炎涼凡十變,又知此身健不健?
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還相見。”唐朝 白居易《送春歸 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第二年的三月三十日,白居易不在京城長安,因為觸怒權貴,他被貶到江西做司馬,這對難兄難弟,一個在通州,一個在九江。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是寫給兄弟元稹的,去年我是長安曲江邊上送你加送春,命運真不會錯過咱們倆兄弟,如今我在潯陽江頭,去年我難過,今年豈不更難過?
算了,我就打算在這里過五年,要是身體安康,明年沒死,我還是在這里送春和思念你。
白居易真是對元稹端著,畢竟他是哥哥,所以基本都是還挺得住之類。但是背后他卻灑淚做了《琵琶行》,貶謫意味著很多方面待遇的下降,對于本來就不富貴的元稹和白居易,從京城去外地做官,意味著生活和境遇雪上加霜。
這兩個年份的春暮,是白居易最深刻的記憶,頭一年元稹被貶謫,第二年自己落魄。從此白居易將三月三十日,定為有特殊紀念的送春日。
如果元稹在,在這天他無論如何都要和元稹一起出去轉轉,這是從二十多歲,兩個人年輕時做同事都養成一起游春的習慣,中年以后更有實際的現實意義。
如果元稹不在,白居易就自己送春。
“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徘徊倚寺門。
惆悵春歸留不得,紫藤花下漸黃昏。”唐朝 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白居易和元稹也是一生聚少離多,然而他們的友誼經歷了時光和歲月的洗滌,彌足珍貴。年輕時他們踏遍長安,這些都是人不在眼前時豐滿的回憶。
他們同游過慈恩寺,而且不止一次,白居易獨自前來時,這首詩是充滿了回憶和青春的傷逝的。人有離合,春有歸去,然而那種回憶和孤獨恰恰是最好的風景。
“三月三十日,春歸日復暮。惆悵問春風,明朝應不住。送春曲江上,眷眷東西顧。但見撲水花,紛紛不知數。人生似行客,兩足無停步。日日進前程,前程幾多路?兵刀與水火,盡可違之去。唯有老到來,人間無避處。感時良為已,獨倚池南樹。近日送春心,心如別親故。”唐朝白居易《送春》
在這一首送春詩里,唯有老到來,人間無避處。這是將春天和生命的流逝聯系在了一起。可能寫這首詩時,元稹已經離開人世。白居易已經送春成習慣,他送走了元稹,送走了生命中的很多人,而從容立足時光與歲月的關系。昨日之日不可留,那過往的歲月如同千山萬水,一一告別。
實際上如果立夏在三月或者四月,無論是三月三十日送春還是立夏送春,都是春光的延長。
比如,今天。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