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幾乎打開任何一款帶有農歷的日歷,“小年”都被標在了不同的兩天里面,有些日歷還會貼心地標注出“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的字樣。
日歷中標注出了小年日期的南北差異
可見,“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是繼“餃子還是湯圓”“甜粽子還是咸粽子”之外另一個南北難解之謎。
在傳統概念里,小年的到來意味著“年”的開始,那么搞清楚日期似乎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我們勤勞的祖先看來,開啟新的一年一定要從祭拜灶君和除舊迎新開始,所以小年古來便是與祭灶聯系在一起的。
灶君夫婦 水印套色 30cm×23cm 大英博物館藏
那么,我們便可以此為線索,尋找一下歷史中的蛛絲馬跡。
漢朝在新年之前有過“小歲”的習俗,崔寔《四民月令》載_“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小歲前日要“臘祭”。《說文解字》中有關“臘“的解釋中有”臘祭百神”的說法。《禮記》中記載,“臘祭”是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指五個家居的小神,包括門神、戶神、井神、灶神以及中霤神。
【西周】五祀衛鼎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晉朝周處所作《風土記》中則有這樣關于祭灶日期的明確記載。
民間祭灶
宋朝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寫道_“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日。”“禁中”指的是帝王宮所,“小節夜”便是我們現在的小年。宋朝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詩》中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灶君要回天上匯報情況了,所以我們得以祭祀的方式給他點兒“甜頭”,讓他為我們說點兒好話。
民間一直留存著供奉、祭祀灶君的習俗,此小神龕中張貼著武強年畫中的灶君夫婦
這么看來,將小年安排在臘月二十四的“南方隊”似乎要穩贏了。
不過北方的朋友們先別急,還記得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歌謠“二十三,糖瓜粘”嗎,我們看看為什么要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準備糖瓜吧。
糖瓜
為過年準備的糖瓜、關東糖、麻糖等,除了能夠安撫因寒假聚眾的“神獸”小朋友們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祭祀供奉。
各類祭灶糖
魯迅在《庚子送灶即事》中有“只雞膠牙糖”一句,在《送灶日漫筆》中更有詳細的介紹_“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那就是所謂‘膠牙糖’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用詼諧的筆調告訴我們,“二十三,糖瓜粘”正是祭灶重要的步驟之一,可推斷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也是“年”開始的日子。
“北方隊”有沒有感覺扳回一城?
民間祭灶
若拿民間流傳的過年習俗舉例,清朝之后還有一句“官三,民四,船五”可供我們研究。這句話給出了三個過小年的時間,分別對應的是官家、民間和船家。說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一些規律,不論是歷史記載還是民間習俗,小年在臘月二十三這一說法出現的似乎明顯晚于臘月二十四,是在清朝以后才出現的。
那么,清朝的小年究竟發生了什么改變?
民俗活動中,非遺研究人員為孩子們展示祭灶的步驟
歷史記載中,清朝初期宮廷一直延續著臘月二十四“坤寧宮祭祀”的習俗,而坤寧宮祭的就是灶神。在《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有記載為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直到嘉慶年間,《溫江縣志》中出現了這樣的記載_“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場糖、錢褚致祭。”這里,有關臘月二十三的內容出現了,原來灶神“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依然是臘月二十四,但是祭祀的時間遷移到了臘月二十三。至于為何提前一天,比較被認可的說法是皇家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約,把祭祀灶王爺與此合并。上行下效,就這樣,從清中期開始,以祭灶為代表的小年變成了臘月二十三。
至此,“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的南北謎團得以解開。至于小年是應該吃餃子還是年糕,那可能是另一場battle了。
天地全神 水印套色 36cm×23cm 武強年畫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