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寶寶特別喜歡說_“這是我的。”我們通常認為,這句話是獨霸的信號,可是,對于語言表達能力很弱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可能包含著更多的意思。
那這些言外之意,其他孩子是否能理解和懂得?在我們眼中那些憨態(tài)可掬的小不點,是靠什么來傳遞和接收那些言外之意的呢?
外國繪本作家舒塔·克拉姆敏感地捕捉到了小嬰兒靠著意會進行交流的這種本事,并通過畫家帕特利斯·巴頓的筆在繪本《我的!我的!》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出來。
這部繪本把小嬰兒靠著察言觀色暢通無阻地交流,以及化敵為友的過程,表現(xiàn)得有趣又神奇。
《我的!我的!》
文/【美】舒塔·克拉姆
圖/【美】帕特利斯·巴頓
故事開始時,兩個小不點在一堆玩具前相遇了。其中的大寶寶,迅速撲到玩具上,一邊說著“這是我的,我的”,一邊把玩具都撿起來,抱在懷里。
看來,這是個典型的已經(jīng)有了“物權(quán)意識”的孩子,她想獨占這些玩具。在生活中,這種場景通常會引發(fā)一場玩具爭奪戰(zhàn)。大寶寶的這種表現(xiàn),也是很多二胎家庭中常見的戲碼,這一句“我的!我的!”通常都充滿了火藥味。
不過,孩子的世界是讓人難以預料的,總是充滿了意想不到。
故事中的小寶寶在一旁安靜地看著大寶寶搶玩具,他好像只是在無動于衷地摳腳指頭。可是,當大寶寶重復著說“我的,我的”,還把玩具都抱在了懷里時,似乎啟發(fā)了小寶寶,還引發(fā)了他的興趣。
趁大寶寶顧不過來時,小寶寶抓起了地上最后一個玩具“嗖”地扔了出去。玩具落到了小狗的水盆里,小狗叼起玩具甩來甩去。一時間水花飛濺,小不點樂得前仰后合。
大寶寶呢,先是驚訝地看著,然后又抱起了所有的玩具,統(tǒng)統(tǒng)扔到了小狗的水盆里,弄出了更多的水花,小寶寶笑得更開心了。
然后呢,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大寶寶拿起了一個玩具遞給了小寶寶。哎,不是要爭搶玩具嘛,怎么還分享上了?這個轉(zhuǎn)變是怎么發(fā)生的?從什么時候發(fā)生的?
是從小寶寶“嗖”的一下扔出玩具?是從小寶寶手舞足蹈?抑或是從最開始時,大寶寶對著小寶寶說“我的,我的”?我覺得故事在處理這一點時,也充滿了藝術性。作者只是呈現(xiàn)行為的走向,至于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流動和變化,作者并未言明。或許,這一切對孩子來說,是很自然的,他們能夠心領神會。
繪者創(chuàng)作手稿
因為有了彼此的懂得和友好的舉動,讓這個故事有了一個溫馨的結(jié)尾,還不怎么會走路的小寶寶,竟然搖搖擺擺地撲向大寶寶,一把抱住,連連喊著“我的”。
哦?這不僅讓我意識到,原來,在詞匯非常貧乏的孩子的口中,“我的”或許并不是只有獨占一個意思,她還能代表“我的朋友”“這是我喜歡的”,以及其他更豐富的意思。
說出“我的”時,孩子的確是在確立自我,宣告與別人的界限,然而,他們時時刻刻在尋找的,還有與他人的交流和融合。自我和他人,就像繪本畫面中的那些瓷磚一樣,時而界限分明,轉(zhuǎn)瞬又在彼此的心意相通中模糊了邊界。
繪者創(chuàng)作手稿
或許,從兩個孩子一見面,他們就在注視著彼此的一舉一動,關切著彼此的一顰一笑,就在尋找一個建立聯(lián)系的契機。難怪繪本中,作者把兩個寶寶的表情都畫得那么逼真、生動、傳神。那些栩栩如生的表情和動作,是不用多余的語言也能讓人懂的。
看來,溫馨的并不只是故事結(jié)尾,兩個孩子在一起的互動、對視。對彼此心意的試探和懂得,每一刻都是溫馨和美好的。
蒲蒲蘭,給孩子的童年留下最美的記憶。最新繪本、育兒經(jīng)驗、國際視野。行業(yè)最新盡在蒲蒲蘭繪本館微信號。id_pupulan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