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給大家科普育兒知識的豆媽~
前些日子,科普完荔枝病后,不少媽媽覺得很多水果都有一些隱患,希望我們總結一篇小寶寶正確吃水果的文章。
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寶寶吃水果那些事兒。
01寶寶多大可以吃水果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_在寶寶滿6月齡時開始添加輔食。而水果也是輔食的一種,可以以“泥”的形式給寶寶添加。不過呢,要先保證主食的攝入量,再根據寶寶的胃口添加水果。
如果擔心水果的甜味影響到寶寶的口味,也可以先給寶寶添加不甜的高鐵米粉、土豆泥等食物,等寶寶適應之后,再添加水果。
等寶寶長到7~8個月,就可以嘗試吃較粗糙的果泥,8~12個月進食小而軟的水果塊。
1歲以后,可以給寶寶一些可以啃咬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桃子、橙子等,有利于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促進牙齒發育。
數據來源_《我國居民膳食指南》
02這幾種水果,寶寶要慎吃
有些水果如果食用不當,很可能導致寶寶腹瀉、過敏甚至中毒,吃的時候需要格外當心。
芒果_食用不當會過敏
可能很多家長都發現,寶寶吃了芒果,很容易出現嘴周發紅或起疹的現象,這是由于大多數熱帶水果都含有一些生物堿或蛋白酶的成分,容易刺激組胺的產生。
此外,芒果中含有的單羥基苯和二羥基苯,會刺激皮膚黏膜。
如果不小心將芒果汁沾到唇周或臉頰等部位,這些過敏成分會刺激面部肌膚,造成嘴唇疼癢、口周發紅、皮疹等現象。
尤其是未成熟的芒果,里面的過敏成分含量更高。
柿子_食用不當引發胃穿孔
真沒嚇唬你,確實有孩子錯誤食用柿子,導致胃穿孔而喪命。
這是因為柿子中含有果膠和鞣酸,有研究表明,生柿子中的鞣酸含量是熟柿子的25倍!
果膠遇到胃酸后,會凝結成塊;鞣酸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質,沉積在胃里,很容易形成胃結石,引起寶寶肚子脹痛、嘔吐、消化不良等癥狀。嚴重的還會造成腸梗阻、胃穿孔。
荔枝_食用不當引發低血糖
荔枝營養豐富,但吃不對容易引起低血糖“荔枝病”,這一點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這里就不再重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滑到文末查看。
菠蘿_食用不當頭暈嘔吐
菠蘿雖然富含多種維生素,但其中的甙(dài)類、5- 羥色胺和菠蘿蛋白酶,卻是“危險分子”。
甙類是一種有機物,對身體無害,但對人的皮膚、口腔黏膜有一定刺激性,容易引起口腔刺癢,我們平時吃完菠蘿感到扎嘴,就是拜她所賜;
5- 羥色胺是一種含氮的有機物,能夠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攝入過多容易導致頭暈、頭痛;
菠蘿蛋白酶是一種蛋白質水解酶,能被胃酸分解,但少數對菠蘿蛋白酶過敏的人,食用后會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及潮紅、出蕁麻疹、四肢及口舌發麻、多汗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昏迷。
杏、李_食用不當會中毒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這話還真有一定道理。
這是因為杏和李子在未完全成熟前,都含有一定量的扁桃苷,人體攝入后會被分解為氫氰酸,具有相當高的毒性。
下面這幾種水果,可以放心給寶寶吃
03水果謠言別輕信
真相是_
每個人的消化系統都是一部運行穩定的“機器”,寶寶也不例外。
消化吸收主要與消化液的分泌狀況和胃腸蠕動能力有關,而跟什么時候吃并無直接關系。
早上的水果不會變“黃金”,晚上的水果也不會變成“廢鐵”。
只要被吃進肚子里,我們的消化系統都會一視同仁地把她們消化成小分子,然后進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真相是_
水果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蔬菜高,但蔬菜中的膳食纖維、礦物質、植物化合物會更豐富,可以烹調的種類也更多。
水果和蔬菜各有優勢,互為補充,但不能相互替代!
真相是_
打蠟是水果采摘后商品化的一個環節,是國際和國內允許使用的果品保鮮方法。
而且,食用級的果臘,一般是天然來源,并不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但是,如果用紙巾或者手擦發現水果掉色的話,最好不要購買。
真相是_
催熟水果用的植物激素跟性激素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種物質。
一般來說,很多熱帶水果經常會被“催熟”,而這些催熟的物質大部分都是乙烯。
乙烯不是性激素,當然也不能“催熟”小寶寶們!而且乙烯可溶于水,在吃水果前只要洗凈或削皮就可以了。
好啦,今天就先分享這么多,現在大家都知道該怎么給寶寶吃水果了吧~
覺得本文有用,【點贊】【轉發】走起~
參考文獻_
[1] 常慧.怎樣吃菠蘿才科學?[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7(09):71.
[2] .吃菠蘿防嘴麻可用熱水泡[J].發明與創新(大科技),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