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上午10時15分,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東環段(以下簡稱“大東環”)項目又一關鍵節點——商用混凝土拌和站辦公樓平移工程順利完成。歷經76小時奮戰,重達8000噸的5層辦公樓順利由原位置向東移動24.45米。如此重量級的平移工程是如何做到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朱貴銀 通訊員 趙國良 馮建
大樓比以前還要堅固
一場小雪之后,濟南高新區東區街道辦事處雞山村,2019年12月27日7:00,移樓準時開始。
76個小時之后,5層樓房向東平移24.45米,一切歸于平靜,一切好像都沒發生。
“這兩天我們也在整理相關參數,對這項工程進行總結。”1月2日,濟南“大東環”項目辦主任劉強正忙得不可開交,對于這次平移,他表示,整個大東環項目對環境保護要求較高,如果將建筑物拆除,也會產生比較多的費用,一旦企業異地重建,這家企業很可能就會出現很多員工重新擇業。而且企業異地再建難度也大,還有就是會產生粉塵、噪聲以及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他們對高樓平移實現了多贏。
“項目部對樓座進行超強加固,現在的樓比原來還堅固。”劉強說。
據了解,被平移的混凝土有限公司辦公樓位于新建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東環段東側、濟南高新區東區街道辦事處雞山村附近,建筑物為5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現澆樓屋面板,建筑面積5386平方米,建筑物平面東西長度59.4米,南北向寬度18.2米,各層層高均為3.9米,室內外高差0.75米,建筑物高度20.125米,2017年剛剛投入使用。
該工程是山東省內首例因高速公路建設導致的樓房平移工程,為確保該建筑物平移工程順利實施,大東環項目辦選擇了具有豐富經驗的山東建大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山東建固特種專業工程有限公司承擔本項目設計、施工任務。
肉眼可看到平穩“走動”
現場的專家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大樓“整體平移”就是將大樓托換到一個托架上,這個托架下部有滾軸,滾軸下部有軌道,然后將建筑物與地基切斷,這樣建筑物就形成了一個可移動體,然后用牽引設備將其移動到固定的新基礎上。
2019年12月28日9:00,高樓平移的第26個小時,記者走進了正在平移中的大樓。工作人員正忙碌著,絲毫感受不到緊張和振動,“最大的不同是,早上上班的門口和下班的門口不一樣了,感覺很奇妙。”一名在三樓的工作人員語氣很輕松,“難得的經歷,很多人都感覺不可思議。”
76個小時移動24.45米,相當于每小時移動約32厘米,每分鐘移動約0.53厘米,換句話說,如果仔細盯上兩三分鐘就可以看到移動。
“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對新址地基處理,然后對行走軌道施工、找平;千斤頂的安裝、托盤結構施工、柱墻截斷;千斤頂、鋼絞線、泵站等動力控制系統、健康監測系統安裝調試。”現場施工負責人表示,平移工程難點在行走軌道平整度控制、建筑物平移速度控制、建筑物平移同步性控制、建筑物軸線偏差控制、建筑物精準就位控制等方面。
16個千斤頂成移樓主力
平移過程中如何確保樓體平穩?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該工程正常平移中設置工作千斤頂16個,計算使用工作能力小于千斤頂額定工作能力的40%,最大限度保證整體建筑物平移過程的平穩、連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邊是大樓平移,一邊是大樓里面還有人在辦公。那平移過程中如何確保二樓以上正常辦公與行走?
現場負責人介紹,“施工中提前做好通往樓上的臨時通道,預留電纜及網線的長度并進行保護,做好消防及上下水管道的保障措施,噪音大的工序一律在夜間施工。本次平移中科學、精準控制,采用多點同步液壓控制系統和健康監測分級預警系統,嚴格控制平移速度和建筑物加速度,同時前期準備工作中嚴格控制行走軌道的平整度,保證整個行進過程的連續、平穩。”
以前的移樓工程進度每天不過1米至2米,而本次工程三天時間移動24.45米,這又是如何做到的?
山東建筑大學相關技術負責人表示,關鍵在于保證行走軌道上表面和托換結構下表面的平整度,這次工程平整度嚴格控制在兩毫米內,“同時通過技術團隊精心研發、調試,平移中總控制室控制系統能夠及時、準確接受各監測信號(力、位移信號)反饋,并根據實際建筑物行進過程的實際阻力分布進行高效、智能調整、分配,大大縮短了平移過程中的調整和停頓時間,從而實現整個平移過程的高速、連續、平穩、精準。而且這次工程中使用的平移技術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處于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