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戰略性空中打擊的歷史回眸與展望
引言
空中進攻作戰于1911年步入戰爭舞臺,至今已走過百余年,戰略性空中打擊作為其重要樣式,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不斷得到豐富發展。現代局部戰爭所追求的已不再是攻城略地,戰爭的規模和作戰手段有限,要求必須采取靈活的作戰方式、速戰速決,戰略性空中打擊理所當然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對戰略性空中打擊的歷史進行考察,既可為提高戰略性空中打擊能力提供參考和借鑒,又可為制勝未來空中作戰探尋規律。
從以戰術打擊為主到作戰規模越來越大,從數量規模型到體系效能型,戰略性空中打擊因何產生,普通的空中進攻作戰如何演變成戰略性空中打擊,是我們研究戰略性空中打擊制勝機理需要首先回答的問題。
探尋戰略性空中打擊理論之“源”。戰略性空中打擊理論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大空中作戰理論先驅杜黑、特倫查德、米切爾所提出的戰略轟炸思想。隨著冷戰開始,核武器的出現曾使人們認為空中力量的常規打擊變得微不足道。冷戰后的局部戰爭,卻使空中力量逐步成為戰爭舞臺的“臺柱子”。美國作為參與局部戰爭最多的國家,大量的空中力量運用實踐,促使其引領了戰略性空中打擊作戰理論的研究。以博伊德、沃登為代表的戰略癱瘓思想,至今仍帶動著各國空軍研究戰略性空中打擊的熱情。
把握戰略性空中打擊力量之“本”。戰略性空中打擊力量是隨著空中進攻作戰體系的發展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打擊多以戰術打擊為主。到一戰中后期,空中進攻作戰的規模越來越大,促使空中打擊力量“量”的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打擊力量仍以大規模、集中使用為主。美英對德、日的戰略轟炸,對改變二戰的進程和結局發揮了重要作用。戰略性空中打擊引起人們重視,但其作戰力量仍屬“數量規模型”。美蘇冷戰,使戰略轟炸機、加油機橫空出世;防空系統的發展,使干擾機、無人機、預警機應運而生;局部戰爭中隱身飛機、航天力量、精確制導彈藥的加入,使戰略性空中打擊力量實現了向“體系效能型”的轉變。至此,戰略性空中打擊力量具備了遠程作戰、高速機動和猛烈突擊的能力。
關注戰略性空中打擊實踐之“變”。機械化時代的戰略性空中打擊,在作戰目標選擇上,主要以打擊工業經濟目標為主,從而造成敵方經濟崩潰,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經濟力量難以支撐大規模戰爭需要;在作戰力量選用上,主要以戰略轟炸機為主;在行動方法運用上,主要是通過強行突防、臨空轟炸進行大規模概略性打擊。信息化時代的戰略性空中打擊,在作戰目標選擇上,主要以打擊領導集團、指揮控制系統為主;在作戰力量選用上,更加注重使用戰術飛機達成戰略目的;在行動方法運用上,主要在信息化武器系統的支援下,通過遠程奔襲、隱身突防、防區外打擊進行精確轟炸。
戰略性空中打擊為何而戰
作戰目的是任何作戰行動都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像大家一致認為的那樣,戰略性空中打擊可以直接達成戰略目的。但如果追問一下,到底是達成什么樣的戰略目的?這個戰略目的如何確定?是否一成不變?這就需要我們對典型戰略性空中打擊戰例加以對比研究,從而得到啟示。
戰略性空中打擊作戰目的的分類。回顧以下典型戰略性空中打擊戰例,美英對日戰略性空中打擊(1944.11-1945.07),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06),美軍空襲利比亞(1986.04),科索沃戰爭(1999.03),美英法打擊敘利亞(2018.04),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戰略性空中打擊的作戰目的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即使敵方失能、失志、失控、失援。所謂失能是指使敵方喪失戰爭能力、削弱其戰爭潛力;所謂失志是指瓦解敵軍民戰爭意志;所謂失控是指直接打擊敵領導指揮層,造成其“群龍無首”;所謂失援是指對敵進行戰場遮斷加速作戰進程。
戰略性空中打擊作戰目的的明確性。從德國對英國戰略性空中打擊(1940.08-1941.02)和美英對德戰略性空中打擊(1940.05-1945.04)兩個典型戰例的對比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英的成功是因為作戰目的明確,打擊強度有增無減;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作戰目的飄忽不定,從奪取制空權到轟炸英國首都倫敦,再到轟炸英國工業設施,一變再變。因此,戰略性空中打擊的作戰目的必須符合戰略意圖,若“上下不一”,必將造成作戰資源的極大浪費,難以使作戰力量聚焦;在不同作戰階段,雖然可以有不同作戰目的,但不能忽視其內在聯系,若“左右不定”,必將造成作戰力量的分散使用,作戰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導致作戰行動失敗。
戰略性空中打擊目標選擇的合理性。要實現戰略性空中打擊的作戰目的,離不開目標的合理選擇,而目標選擇需要科學的理論依據支撐。目前,目標選擇理論比較典型的主要有工業經濟體系破壞理論、瓶頸口理論、五環理論、基于效果作戰的目標選擇理論、基于復雜系統的目標選擇理論。任何作戰理論的運用都需要特定的條件,比如特定的目的、特定的對手、特定的環境等。我們切不可覺得以上目標選擇理論產生于上個世紀,最早的可追溯到二戰時期,就認為它們已經“過時”,而應合理借鑒,做到“不為我有、但為我用”。
戰略性空中打擊如何制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戰爭不能復制,但制勝之道可以合理借鑒。要想有效達成戰略性空中打擊的目的,我們應充分學習別人的經驗,真正做到研究對手、學習對手、戰勝對手。
精選開戰時機。美軍相當一部分戰略性空中打擊行動選擇在夜間或凌晨發起。從人的生理特點看,此時間段最容易疲勞、反應遲鈍,即使受過嚴格訓練的軍人,也可能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人本身就容易對黑暗產生恐懼,再加上彈藥爆炸后產生的聲、火、光等影響,更易產生震懾效果;從飛行安全角度看,夜間飛鳥歸巢,可有效降低安全隱患;從目標識別角度看,夜間重要戰略目標可能燈火通明更容易識別,同時,首輪打擊后產生的火光也可為后續打擊指示目標;從行動隱蔽性角度看,對于夜戰能力較低的對手,更有利于打擊力量隱蔽突防;從減小附帶損傷角度看,夜間打擊目標周圍民眾、車輛,人員社會活動相對少,可有效降低附帶損傷。因此,就戰略性空中打擊的作戰發起時機而言,一些國家講求利用夜間發起打擊,并充分考慮敵方的節假日習俗、戰備交接班時機、有利氣象條件等因素,在時間選擇上講求突然。同時,結合政治外交欺騙、軍事佯動迷惑、打擊力量選用、突防方式選擇等多種途徑,采取適當方法達成突然性。特別是現代戰爭,首戰即具有決戰性質的趨勢,更需要戰略性空中打擊行動從突然性上來創造有利戰機,為首戰勝利奠定基礎。
合理選擇彈藥。現代戰爭中,精確制導彈藥在戰略性空中打擊中使用的比例越來越高,使作戰成本劇增。非制導彈藥的成本主要是鋼鐵和炸藥,被戲稱為“笨彈”;而制導彈藥的成本是硅片,被尊稱為“智彈”。以“沙漠風暴”中的空中打擊為例,其發射的非制導彈藥占彈藥消耗總數的92.4%,只占總成本的16%;而各種制導彈藥(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占發射總數約7.6%,卻占總成本的84%。平均一枚“智彈”是“笨彈”成本的60倍。這啟示我們,戰略性空中打擊選擇的目標通常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對價值較高的同一目標也可能不止打擊一次,如果一味強調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則可能出現“殺雞用牛刀”的現象,是作戰資源的極大浪費。在作戰成本的考慮上,既要達到預期效果又不造成浪費,既要滿足當前任務需要又要考慮后續打擊的需求。
強化作戰保障。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美國現役戰斗機數量為3517架,幾乎是排在其后的中國、俄羅斯、印度三國數量的總和。而且相比之下,美國主力機型已經全部換裝三代機及四代機,其他國家三代機占比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后起國家更須關注作戰保障力量的發展,尤其是應注重提升戰略投送和空中加油能力。
注重效果評估。戰略性空中打擊的作戰效果評估至關重要,它是是否達成作戰目的的客觀評判,是作戰階段轉換的重要依據,更是總結實戰經驗的寶貴財富。借鑒外軍經驗,把作戰效果評估工作做好,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評估層次上,不能只是停留在戰術層次的毀傷效果評估,戰略性空中打擊目標之間的關聯程度較高,如果缺乏系統的、詳盡的、及時的評估,那么作戰目的是否實現、是否可以進行作戰階段轉換、是否需要打擊潛在目標、是否需要補充打擊等一系列問題將無法解決;在評估機構設置上,人員構成不能過于單一,應注重吸收地方經濟、工業、農業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與其中,使評估的結果更加專業可靠;在評估手段上,在衛星圖片、技偵情報、航空偵察等手段基礎上,對于開源渠道、大數據等其他手段的研究運用須加以重視和探索。
(作者單位:空軍指揮學院)
王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