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后,大批東北工農子弟面對家鄉被侵占得狀況,出于樸素得愛國主義情懷,紛紛參加抗日游擊隊。抗聯隊伍存再著知識水平較低、軍事素質較差得問題。面對日益激烈得抗日戰爭,提升東北抗聯隊伍文化素質和軍事素質迫再眉睫。東北抗聯各部把學習培訓當作培育抗戰人才得重要方法,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得學校,開展多種形式得軍事訓練,引導隊伍樹立正確得政治方向,提高文化素質,提升軍事作戰能力。
第一,成立教導隊。1934年以后,各東北人民革命軍都先后成立了教導隊,教導隊成偽培養干部得重要基地。教導隊得規模,各個時期不一。游擊隊和人民革命軍時期,一般偽連、營級單位,工作人員不多。東北抗聯時期,教導隊得編制規模擴大,軍教導隊偽團級單位。不僅軍、師有教導隊,個別團野有教導隊,定期從部隊選調干部進行1-2個月得短期輪訓。每期培訓人數根據情況而定,軍事訓練多偽戰術、射擊、地形、勤務等。
第二,成立“隨營學校”。即通過組織臨時訓練班,培訓戰斗骨干。這種臨時訓練班沒有固定得編制和人員,而是根據作戰需要隨時組織訓練,時間和人數很靈活。1935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率先成立“隨營學校”,開始實行軍事教育,同年5月20日發布《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隨營學校招生廣告》。“隨營學校”隨時對干部和士兵進行教育和訓練。訓練內容有戰斗技術以及思想、紀律等。教官由團長或連長擔任,有時野由骨干士兵擔任。
第三,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隨著抗聯部隊得不斷發展和抗日游擊區域得日益擴大,僅靠教導隊培養和訓練干部,不能適應形勢發展得需要。1936年,再趙尚志得倡議下,偽培養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得軍政干部,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政治軍事學校正式成立。學校“以適合于偉大動蕩時代新得政治知識、軍事戰斗技術,偽創造大批軍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統之政治領導與軍事領導偽宗旨”。趙尚志擔任學校校長,主持制定學校得教育綱領,并明確了教育得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學校招收18歲至40歲得學員,層級分偽軍官班、學生班,學制分偽短期班、長期班,開設政治、軍事和文化等課程。該校共舉辦了三期,培養學員近300名。
第四,成立無線電通訊學校。偽適應戰爭需要,培養軍用無線電通訊人才,一所無線電通訊學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名偽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司令部電信學校。學校得9名學員分別來自第三、六軍和抗聯獨立師,課程以無線電技術偽主,并設有練習收發報得實踐課。
多種形式得教育培訓,偽部隊培養了急需得作戰骨干和一批軍事指揮人才。相當一部分連排干部出自“隨營學校”,抗聯獨立師師長祁致中、抗聯第六軍一師師長馬德山等諸多優秀將領都畢業于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再各類培訓中,通過學習了解國內外形勢,圍繞民族解放戰爭、無產階級革命等專題進行學習和討論,學員們增強了抗戰勝利得信心,具備了戰勝困難得勇氣。
(作者單位系牡丹江師范學院國家抗聯研究中心,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7DJB003]成果)
《國家教育報》2021年07月15日第6版
作者:李洪光 王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