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臘八節“粥友”聚在雍和宮,內蒙古7歲女孩坐火車趕來
新京報訊(記者 張彤)今日(1月2日)凌晨5時許,天還未亮,雍和宮門外已經熱鬧起來,市民沿著正門旁戲樓胡同排起長隊,截至9時開門,隊伍足足排了200米長,人們裹得嚴嚴實實,三五人圍成圈跺著腳聊得火熱,嘴里還哈著熱氣,期待著今年的雍和宮臘八節舍粥活動。11時許,舍粥活動結束,據統計,今年雍和宮舍粥15000余份。
賈云生排隊領臘八粥。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僧人正在舍粥。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每年來雍和宮見“粥友”
每年來雍和宮喝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早已成了許多市民的習慣,今日是工作日,為了來喝粥,排在隊伍前頭的賈云生還特意請了半小時假。他說,自己來雍和宮喝臘八粥已有十多年了,每年總能碰上些因粥結緣的熟人,他喚這些人為“粥友”,和大家拉拉家常,再湊頭喝上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在這寒冬里,別提有多舒坦了。
賈云生今年還認識了一個外國朋友馬賽麗,這位金發女士講起中文十分流利,雙手凍得通紅,賈云生將手套借給了她。馬賽麗說,自己是個中國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李小龍,就對中國心生向往,對中醫更是頗感興趣,原本大學學法律,后來有機會來中國,她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2019年6月份剛畢業,以后會向更多的外國人傳播中醫知識。
聽朋友說起雍和宮有臘八節舍粥的習俗,馬賽麗今天凌晨5點她起床來到雍和宮門外排隊。
市民正在喝領到的臘八粥。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媽媽東祺帶著7歲的恩柯佐拉從呼和浩特趕過來喝一碗臘八粥。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7歲內蒙古女孩年年來喝粥
早晨9時許,雍和宮大門準時打開,安保人員有條不紊地將排隊的人引進門,穿過長長的甬道,來到正殿門口,僧人師傅們已早早等候在此,將一次性碗勺分好,用長鐵勺從粥桶里舀起臘八粥分給大家。
今年的臘八粥用了32種原材料,大約5000余斤,雍和宮提前一周就采購食材、清洗、泡水,昨夜,熬粥的僧人一宿沒睡,大米、小米、高粱米、薏仁米、花生米、江米、紅蕓豆、核桃、綠豆等等食材混合在一起,散發出獨有的香氣。
今年65歲的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師張老師是北京人,1960年的臘八,張老師就曾來過雍和宮喝臘八粥,他回憶說,那時的北京,二環外基本是農田,雍和宮內舍粥還是使用的大鐵鍋,用柴火一邊煮,僧人一邊給百姓分粥,“那時候來喝粥的人不算多,條件不好,很多人會帶著杯子來多帶些臘八粥回去分給家里人。”
今日來到雍和宮的不少市民也帶上了保溫杯,希望把“福氣”帶回去分享給家里人。“借著雍和宮的福氣,希望新的一年祛病消災。”50歲的黃女士是湖北人,小時候家里不興過臘八節,來北京30年,也養成了每逢臘八喝粥的習慣。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著漂亮蒙古族服裝的小姑娘恩柯佐拉特別惹眼,許多人圍著她拍照,她一邊低頭喝粥一邊害羞地笑。媽媽東祺告訴新京報記者,佐拉今年7歲,也是第七年來雍和宮喝粥。她們是內蒙古人,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今早剛下火車就直奔雍和宮,喝一碗濃濃的臘八粥,取個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