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央行就送上了“大紅包”。
央行宣布,將于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是全面降準,將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
開年就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正應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老話。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央行釋放的不只是資金,也是穩定市場預期的積極信號。
今年的經濟工作怎么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作出安排。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有利因素很多。比如,我們有制度的優越性,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等,這些都決定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
但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少。從國內來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宏觀經濟管理學術年會上,專家們支了不少招,其中一個“大招”就是加快新技術應用,降低生產和服務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新技術催生新模式,可以改變服務業低效率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50%,2018年達到52.2%。服務業比重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有可能導致經濟增速放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說,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之后,隨著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漸放緩,形成一個“喇叭口”狀。
為什么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漸放緩?江小涓分析,因為服務業要求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很多服務甚至是面對面的,企業運營成本很高。過去由于無法使用高效設備,較難形成規模經濟,所以高成本拖累了經濟增長速度。
“幸運的是,中國是在網絡和數字技術大發展時,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服務業效率。”江小涓說,借助這些新技術,服務經濟時代的生產效率和增長率將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數字教育服務,清華大學5年建設了258門“慕課”,打破了師生需要面對面的特點,惠及全球800余萬人,課均注冊學生超過3萬人。所謂慕課是MOOC的音譯,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互聯網+教育”的模式。
不僅是教育服務,新技術的應用也令金融業受益良多。中國平安將智能技術應用到金融業務上,基于聲紋識別、NLP(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打造了能實現身份認證、需求理解、語音互動等的AI客服。3年時間,AI客服替代率由36%提升至99%,語音合成精度高達95%,客服坐席服務實現了大幅的提質增效,服務更加專業化、更加快捷高效。新技術的應用,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服務效率也成倍提高:理賠報案時客戶剛開口說話,平安車險就能全面核實對方的個人信息、投保情況,5至10分鐘即可完成查勘……
“目前,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高科技,已經運用到中國平安的銀行、保險、資產管理業務場景中。”中國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說,“金融+科技”雙驅動戰略,取得業界領先的創新和應用成果。平安區塊鏈中小企業平臺,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東南亞推廣。平臺將中小企業動態信息生成征信報告,金融機構據此可以更準確地判斷風險、提高效率,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數字技術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進行融合發展,這方面的市場空間也很大,有可能推動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江小涓認為。
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估算,如果中國在2025年前要保持6%左右的經濟增速,創新需要貢獻50%的增量增長。
在中央民族大學校長、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黃泰巖看來,新技術既能催生新興產業,又能改造傳統產業。其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根本,在這方面我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會上,有專家列舉了一組數據,對我國26類制造業的產業鏈安全進行評估。其中,有6類產業自主可控,占比23%;10類產業安全可控,占比38.5%;2類產業對外依賴度高,占比7.7%;8類產業對外依賴度極高,占比30.8%。集成電路產業的光刻機,通信裝備產業的高端芯片,電力裝備產業的燃氣輪機熱部件,以及飛機、汽車等行業的設計和仿真軟件等,都存在“卡脖子”的短板。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是導致“卡脖子”的重要原因。“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重為5%左右,與發達國家15%—20%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些年不少人習慣了掙快錢,不愿意坐冷板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王一鳴認為,當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還有很大潛力,要著重培育新動力釋放增長潛能:一是把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強化市場優勝劣汰功能;二是推進技術擴散,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區域新增長極;三是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建設,加快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嚴格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前瞻技術和戰略性技術的研究,搶抓信息化時代的新產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機遇。要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術,來提升我們的現代信息產業基礎能力,支撐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最終促進傳統經濟體系轉向現代化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