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寬 周 斌
中國歷史上有三條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蜀身毒道”,其中蜀指的是當時中國的四川,身毒指的是當時的印度,這條古道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成為各地商人經成都、樂山、宜賓、邵通、曲靖、昆明出口到境外的緬甸、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這條古老的商道,山高水險,途徑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國時期就已盛產蠶桑,“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柕聲”,這些膾炙人口的詞句是對“蠶桑之鄉”“絲綢之城”南充的形象寫照。南充的絲綢之鄉得益于她位于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天然條件,所以特別適合栽桑養蠶。源遠流長嘉陵江,千年綢都南充城。
2005年4月, 中國絲綢協會命名南充為“中國綢都”,2016年,中國絲綢協會授予南充“絲綢源點”,兩大榮譽集于一身,這是南充作為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最大輝煌。
一、 南充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源點
在古老的炎黃文明中, 嘉陵江是長江流域最大的支流水系。一億年前,從陜甘大地的崇山峻嶺產生,在4000萬年前穩定了身形,流經陜、甘、川、渝四地,全長1193公里。像長江流域最早出現水稻、 黃河流域最早出現粟一樣,嘉陵江流域很早就出現了蠶桑。
上古時代,蠶絲始祖嫘祖在嘉陵江畔的鹽亭(南充毗鄰之地)境內誕生。嫘祖發現桑樹上有野蠶吐絲作繭,遂將其馴化家養。史學界有一種推斷,嘉陵江流域是嫘祖最早馴化野蠶之地,也就是中國桑蠶的發祥地。1987年,文物部門在閬中朱家山整理一個被毀壞的墓葬時,發掘出一塊唐代的墓葬碑文,記述了閬水一帶蠶業的興盛;2015年, 南充市高坪區都京鎮境內,出土了兩段10多米長的粗大烏木,經鑒定,此木質為桑樹,已埋地下上萬年。這是古老的桑業和蠶業在嘉陵江流域產生、繁衍,并依存于南充勃興和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絲綢發展史上,南充創舉甚多。漢武帝時期,南充人找到一種重要的植物“茜”,其根部赤黃,提取物作為紅色染料的原料,它和藍、芷等染料一起,奠定了蜀派絲綢絢麗壯美的色系。唐宋時期,南充“花紅綾”名噪一時,與同時出產的綢、錦、絹、絲等10多種產品一同被指定為朝廷常貢。“果州花紅綾” 輾轉東渡日本,至今仍有藏品被日本皇室尊為國寶。南充人當時對絲綢制品的想象及其制作工藝的拓展,已經達到一個高峰。南充絲綢的繁茂精致和生產盛況, 成為無數文人的創作源泉。唐代詩人賈島在《題嘉陵道》中寫道:“蠶月繅絲路,農時碌碡村”;宋代詩人陸游在《岳池農家》中云:“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映看繅絲”;杜甫的《泛江》有這樣一句:“長日容杯酒,深江凈綺羅”……他們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南充的絲綢業盛況, 同時為后世留下膾炙人口的佳作。據了解, 與南充絲綢有關的歷代詩詞文章,多達可以成集。
對于南方絲綢之路的路徑, 史學界有兩種觀點:一是南充絲綢經閬中、漢中、寶雞達到西安, 融入北方絲綢之路并直達中亞和地中海, 因為河西走廊考古曾出土過南充出產的古蜀錦;另一條是,南充絲綢向西經成都,過邛崍、雅安出境。故明清《續文獻通考》有記載“果州綾,輸蜀身毒道”。據《華陽志》載,當時南充絲綢“勝蘇杭品質之優,享天寶物華之譽”。
二、昔日輝煌:都京絲二廠是亞洲最大的“萬人工廠”
六和集團是張瀾先生1912年創建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30年代,六合的經濟價值是“一兩生絲一兩銀”。抗日戰爭時期,南充絲二廠抓住機遇,大批招收工人,將江蘇、浙江流亡到四川的桑蠶絲綢技術人員,甚至留學海外精通蠶絲業的人才吸收入廠,添置設備,擴大生產,創造品牌,年蠶絲產量占四川絲業的50%以上,年工業產值占四川絲業的30%以上,繅制的蠶絲大都出口,被繅絲界同仁譽為“世界繅絲業大廠之最”。解放后,六和集團在南充以至四川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舉的作用,其中“馬恒昌小組”向全國工礦企業職工發表了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書,全國有18000多個班組300多萬職工向“馬恒昌小組”應戰,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大規模勞動競賽群眾運動,書寫了我國工人運動史的新篇章。馬恒昌是開國勞模,13次受到毛主席接見。1952年5月1日,組長趙柏林赴北京觀禮,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當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上世紀,在外地客商人口中流傳著“世界市場看中國,中國市場看江浙,江浙絲綢看蜀國,蜀國絲綢看川北,川北有個二絲廠,二廠建在河壩上,絲綢工人日夜忙,絲綢出口好漂亮”對南充贊譽的詩句。歷史上,絲綢企業是川北的支柱企業。南充由于有絲二廠、絲三廠、綢廠、絹紡廠、印染廠等輕紡企業而揚名四川以至全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工業生產迅速復蘇,那些年絲二廠平均年生產總值約9000萬元,1990年突破億元大關。這個生產規模在當時不僅是中國第一,甚至堪稱亞洲第一大繅絲廠,當時南充絲二廠職工最多時達上萬人,也被稱為亞洲最大“萬人工廠”。每當下班時,有過上萬人從工廠前面牌坊經過的浩蕩的場面。
當時的絲綢行業十分吃香,很多人都想方設法進入絲綢行業,一般工人的月工資和政府部門一般干部差不多。南充數百萬農民收入的一半來自栽桑養蠶,4個城里人就有2個人“吃絲綢飯”,南充工業的半壁江山,乃絲綢工業。當時南充絲綢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絲綢工業總產值的1/3,出口生絲占全省的1/2,出口綢緞占全省的3/4,南充絲綢外貿收購總值占全省絲綢的近一半。
三、“一帶一路”給南充絲綢業提供了振興的契機
在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南充如何利用好“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品牌,依托南方絲綢之路商貿大通道,推動南充絲綢等傳統優勢制造業產品走出國門,融入世界,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融入“一帶一路”,加快絲綢綜合開發
為了充分發揮四川作為唯一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長江經濟帶的地域優勢,以及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緣優勢,促進四川更好融入國家統籌內陸、沿江、沿邊開放的總體戰略,2015年5月,四川省政府制訂了“一帶一路”戰略“251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鼓勵南充發揮絲綢產業優勢。“251計劃”指出,支持川絲抱團“出海”,鼓勵南充等川東北地區發揮絲綢外向型產業優勢,打造區域開放合作示范區。
南充是“渝新歐”中歐班列蘭渝段的第三站,水運可直通重慶和上海,完全有條件搭接“渝新歐”中歐班列國際鐵路貨運大通道和“嘉陵江—長江—上海”大通道,推動南充向南向北發展。南充可充分利用這兩大通道和南充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起點這一品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布局,推動南充絲綢、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優勢制造業產品走出國門,融入東南亞及南亞經濟圈,提升南充知名度和美譽度。
同時,發掘南充繭絲綢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絲綢工業文化旅游和蠶桑農業觀光,努力提升綢都形象和知名度。以“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為窗口,建設南充絲綢精品館、仿古絲綢一條街,開發旅游特色產品,實施絲綢文化旅游項目;整合市轄三區旅游資源,以“一港一廊三山三園”為重點,建設集購物休閑、文化體驗、商務會展、觀光度假為一體的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
轉型:I. 都京絲綢產業“基地”成型
經歷重組后的絲綢行業,南充市致力于把都京絲紡工業園建成以絲綢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目的地和絲紡服裝生產加工基地。目前,都京絲紡工業園已形成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并且擁有全國最大的繅絲基地,南充絲綢企業八成以上的生絲皆由都京提供。早在2010年時,園區便已經擁有以六合集團為龍頭的規模企業15家,絲綢產業“基地”已經建成。
都京將成水上“新絲路”起點 都京集裝箱碼頭是南充港唯一的集裝箱和貨運作業區,作業區按照預定的“港園城”一體發展思路,將被打造集港口、產業園區、人居休閑為一體的港口新區。集裝箱碼頭投入使用后,都京的絲紡服裝產品可以通過貨輪直接由水路運往重慶、上海等地。而都京需要的重型設備,也可通過水路從沿海地區運進來。未來,都京將成為水上‘新絲路’的起點,為絲紡產業再次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
轉型: II . 眾多優質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 填補同行業空白
南充的依格爾、銀海絲綢、錦泰絹紡等絲綢企業與澳大利亞世界頂級羊毛生產企業JEMALA(杰瑪娜)公司聯合開發絲羊毛、絲羊絨混紡生產,獲得成功。依格爾公司投入2.28億元引進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劍桿織機、電子提花機,添置了平網精密印花機等226臺主要工藝技術設備,填補了全省同行業空白,加快了企業技術上檔升級,增強了市場核心競爭力。依格爾公司產品先后獲得了進入美國公司的經營權和我國第一張進入英國全球最著名的頂級商場HARRODS(哈銳斯)通行證。南充長葉公司產品經瑞士“信心紡織品”檢定有限公司檢定合格,并被一些國外企業確定為免檢產品。南充已成為POLO、G2000、U2等國際著名服裝品牌在西部地區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
轉型: III. 開辟各種銷售渠道 多種經營
南充的各個優質企業都在開拓新的銷售渠道: (1)四川閬中卓尚絲綢工業有限公司線上銷售轉型,“電商”傳統老店開辟“綢都”新絲路。作為閬中的“百年絲綢老店”卓尚絲綢已正式入駐中國工商銀行“融e購”商城,這也是南充首家“觸”網的絲綢企業; (2)四川依格爾紡織品有限公司進行線下銷售,在部分旅游景點設絲綢銷售點。旅游市場對絲綢禮品的需要不斷增加,絲綢、絲綿交織床上用品也逐步被更多消費者認知,依格爾發揮在絲綢行業在寬幅織造和印花的產業優勢,生產更好的絲綢家紡產品,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3)南充市長葉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為絲綢的海外市場帶來的巨大商機,重走絲綢之路,喚起人們對中國古老絲綢和文化的回憶,激發人們對絲綢產品的喜歡,擴大其影響,從而促進消費,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
轉型 IV. 南充的目標:打造“兩基地、兩中心”
根據南充市的發展戰略,在未來要把把南充打造成:中國西部繭絲原料基地,中國西部絲紡服裝生產出口基地,中國西部絲綢交易中心和中國蠶具研發和綜合利用開發中心。(1)蠶絲原料基地。在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方面,南充新增果桑葚基地2萬畝,桑果總產量要達到3000噸。在南部、嘉陵等地培育一批果桑業主大戶,與閬州醋業、四川勁椹食品、千年綢都第一坊酒業等龍頭企業合作,開發桑椹酒、桑椹醋及桑果汁飲料,打造南充特色桑果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2)中國西部絲紡服裝生產出口基地。如順成紡織、新天歌與浙江金富春、尚非服飾聯合投資6億元,建設西南地區最大絲紡服裝生產基地。(3)中國西部繭絲綢交易中心。南充市與法國海外事務所簽訂了《南充中法絲紡服裝產業聯盟意向合作協議》,引導70家規模以上絲紡企業與法國服裝設計企業、頂級設計師加強合作;與中國中絲集團公司簽訂協議,投資25億元建設中國西部繭絲戰略儲備中心及絲綢產業鏈聯盟,5年內預計拉動全行業新增銷售收入100億元。(4)打造中國蠶具研發和綜合利用開發中心。南充市研制出的智能化自動養蠶機和高效節能環保自動循環熱風烘繭機,技術水平、機械結構和智能化調控系統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目前在全國17個省市推廣,市場占有率達70%,并與蘇州大學合作建成的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室南充研究中心。
四、打造南充“綢都”·“絲路源點”新坐標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絲綢的文化、經濟、歷史元素更加凸顯,南充地位更加的重要。南充要著重打造“中國綢都”·“絲綢之路源點”這兩塊金字招牌。但筆者在南充考察期間,南充市區鮮見與“一帶一路”的“元素”與“符號”:一是在市區很難見到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的標識,如以絲綢命名的大廈、飯店、街道、橋梁等;二是在市區很少見到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標識,如公園、文化、旅游設施;三是在市區很少見到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有關的實體商店、茶館、咖啡館,比如“絲綢一條街”等。
未來展望:(1)將嘉陵江上的四座大橋分別改名為“絲綢一橋”、“絲綢二橋”、“絲綢三橋”、“絲綢四橋”等;二是將一些街道命名為“絲綢大道”等;三是將一些建筑命名為“絲綢大廈”等;四是將一些新建的社區命名為“絲綢社區”等;五是將一些車站、碼頭命名為“絲綢車站”“絲綢碼頭”等。(2)舉辦“世界絲綢大會”。借助“中國·四川·南充絲綢節”,以及“中國綢都”“絲綢源點”這兩張文化名片,把南充打造成“綢都、嘉陵江、三國文化”之城。現在,國家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南充要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吹響號角再出發。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絲綢這股“軟實力”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將“綢都、嘉陵江、三國文化”融入絲綢文化,建設一個嶄新的“中國綢都”。眾所周知,會議經濟是產業經濟范疇之一。中國每年舉辦各種會議多達千萬個,涵蓋公司會議、政府會議、事業單位會議和社團會議四大類,會議經濟產值達到萬億元,已經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并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會議產業鏈各相關環節的重視。(3)論壇的主題可設為:“綢都、嘉陵江、三國文化”;南充在“絲綢之路”戰略中如何發展農業和蠶絲經濟;南充在“絲綢之路”中的交通樞紐作用研究;南充市經濟圈布局與定位;南充與嘉陵江文化研究南充與三國文化研究;中國絲綢在世界絲綢行業的地位研究;世界絲綢業的科技創新;絲綢與人類生活方式的提升等。
南充在中國的絲綢以至世界絲綢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如何發展、振興南充的絲綢業,應該受到南充市和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要把南充絲綢業的振興當作龍頭戰略來重視。在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南充,提升南充的絲綢業水平、打造“綢都、嘉陵江、三國文化”絲綢文化旅游業,是符合南充的地緣條件和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