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3月20日電 題:福建“丫霸”護理組武漢戰(zhàn)“疫”記:燕尾帽下是初心
中新社記者 吳晟煒
20日13時,丁美娜脫下層層包裹的防護服,換好便裝,走出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綜合樓5病區(qū),和組員們一起坐上回住地的接駁車。
來自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的丁美娜,是福建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的隊員,她和6名同事組成了一支護理小組,并為之取名“丫霸”(在福州話中,“丫霸”意為“很棒”)。
說起一個月前初到武漢,丁美娜坦言,心里還是有點害怕,她和組員們反復練習正確穿戴防護服。
4天后,護理小組進入武漢金銀潭醫(yī)院綜合樓4病區(qū),開始參與護理工作,“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病人,所有的擔心和迷茫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責任和信心”。
出生于1975年的葉軍麗,是“丫霸”護理組中最年長的組員。“在疫情面前沒有年齡之分”,由泌尿外科“轉(zhuǎn)戰(zhàn)”感染科,葉軍麗告訴中新社記者,要辛苦很多,初次穿戴防護服快喘不上氣。
在葉軍麗負責的病房里,有一位92歲高齡的老奶奶,入院后情緒低落,不愿配合治療。葉軍麗耐心勸說,護理無微不至,終于讓老奶奶安心接受治療,“老奶奶拉著我的手,連聲感謝,那一刻覺得都值了”。
陳威是個點子多的“80后”姑娘,到武漢不久就和大伙商議著用中醫(yī)的情志療法給患者送溫暖。她們利用凌晨的休息時間,在便簽上寫下祝福的話語和健康指導的內(nèi)容,將這些便簽粘貼在餐盒上,發(fā)放給患者。
陳威說,希望以此讓患者們樂觀面對疾病,增強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患者很喜歡暖心的語句,不少人將小便簽貼在了床頭或窗戶上。”
為了讓患者更加了解中醫(yī)康復理念,組員們請教中醫(yī)護理專家,把中醫(yī)健康宣教的內(nèi)容加以整理,并進行編輯、排版、打印、裝訂成冊,放在病房內(nèi)供患者閱覽。
“丫霸”護理小組中,年齡最小的是“95后”湘妹子胡萍。春節(jié)期間,胡萍說服父母,剪去一頭漂亮的長發(fā),出征武漢。
走上戰(zhàn)“疫”一線首日的一個小意外,讓她記憶猶新。當天,她和組員一塊送一位患者去做CT檢查,在過床時防護服被平車拉破;首日遇到這種情況,把她給嚇哭了,所幸院感評估良好,“經(jīng)過歷練,讓我更加從容自信”。
在胡萍的防護服上,每天都會寫上“吃貨”的愿望,“吃火鍋”“吃烤肉”“吃大蝦”。胡萍說,雖然年紀小,但穿上防護服后就是戰(zhàn)士,“我是一名護士,要做好本職工作。”
同是“90后”女孩,組員劉俐芳下班后,則從護士變身為縫補高手和視頻達人。她給病區(qū)內(nèi)的老爺爺做手套,“只要能幫助到患者的,就要多嘗試,多努力”;她用手機記錄下同事們工作生活的點滴,“這些都是最美的記憶,春天來了,勝利指日可待”。
“丫霸”護理小組出征前,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送別致辭時寄語她們:發(fā)揮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和作用,讓“大醫(yī)精誠,止于至善”的校訓精神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fā)揚光大。
接手病區(qū)后,“丫霸”護理小組建了一個名叫“隔離不隔愛”的微信群,群里大多是在院治療的患者和已治愈出院的患者。除了在線上進行健康宣講,胡萍在住地酒店錄制穴位按摩法,將視頻分享到群內(nèi);陳小燕則錄制八段錦、呼吸操,供患者學習鍛煉。
陳小燕告訴記者,通過這些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讓患者們看到了希望,也堅定了他們的信心。
采訪結(jié)束時,丁美娜通過微信視頻給記者展示一張家人合影,照片中她的父母、丈夫、兩個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擺出為她加油打氣的手勢。丁美娜在微信中回復道,“燕尾帽下是初心,白衣之下是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