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樂!嶄新的一年啟程了!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又有不少留學生歸國加入到了創業者的隊伍之中,與他們并肩作戰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海歸前輩,有的創業幾年,有的創業幾十年,有的經歷成功、挫敗又準備重新出發。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海歸創業者們的足跡從城市到鄉村,從尖端科技到民生需求,從一枚芯片到一枚文創徽章……
2018年,各類留學回國人數為51.94萬人。根據教育部統計,1978年—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學成歸國365.14萬人,學成歸國率接近85%。
在2020年,海歸創業還會延續之前哪些特點?哪些領域又會成為海歸關注的焦點?哪些城市會贏得海歸青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展望一下。
核心優勢
技術創新才是最大競爭力
當時光回溯到20多年前,大家談論起海歸創業的領域,絕大多數都聚集在高精尖行業。的確,在中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內,留學歸國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8月,曾有媒體對當時已在科創板上市的28家企業董事長做過學歷背景梳理,結果顯示,其中有8家企業的董事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包括安集科技、晶晨股份、瀾起科技等,除此之外,另有3家企業的核心高管有海外發展經歷。按照當時數據,公司高管團隊中擁有海歸背景的在28家科創板公司中占比超40%。
業內分析人士看來,2020年,高新技術領域仍將繼續吸引相當數量的海歸就業創業,尤其是對擁有理工科學歷背景的留學生而言,專注于技術創新,很可能會成為他們在國內傳統產業格局基本已定的大環境下,在細分市場中實現突破的重要優勢之一。
2019年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給我們上了一堂技術創新警示課,也讓更多企業家意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想要不受制于人,只能走自主創新之路,掌握核心技術優勢。伴隨著高素質海歸回流加速,不少擁有技術硬實力的海歸創業團隊圍繞5G、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發力。可以預見的是,在2020年,為獲得在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會進一步加強。
創業領域
更多關注民生需求
當下,我們仔細梳理海歸創業的行業選擇時發現,有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便是創業領域遠不限于高新技術領域,而是多點開花,越來越與公眾的衣食住行需求貼近。海歸從最初多數布局前沿科技領域,到如今分布于眾多民生領域。
更關照“人”的需求,更“接地氣”,很可能將成為未來海歸創業的重要發力方向。
根據《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在選擇創業的海歸中,集中于貿易、零售、租賃與金融等行業的比例較高,服務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與房地產、建筑業等同樣較受歡迎。
如今,養老、教育、醫療、旅游……多樣化需求背后的可能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歸。準確了解國內消費趨勢,把握政策動態,已成為不少海歸創業之初所做的必備功課。
今年,圍繞民生需求的服務類創業項目或許會引起更多關注。相比幾年前,什么領域“火”便會吸引創業者“扎推”“擠進去”,現在的海歸創業更為冷靜和理智,更多依靠對市場真實需求的判斷來決定公司發展方向。他們早已意識到,“滿足需求”比“追風口”更重要,“風口”可能很快會變,但消費者實實在在的生活需要卻會一直存在。
創業地點
“用腳投票”走向更廣闊天地
“回國創業去哪里?”
“北上廣深啊。”
要是放在幾年前,或許這是大多數海歸的答案。但如今,留學生回國創業時的聚焦點已發生了變化,伴隨著以杭州、成都、南京、武漢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的崛起,留學生回國之初的落腳地有了更多選擇。優渥的薪資、較低的生活成本、不遜于一線城市的行業發展空間,這些因素吸引更多海歸流向“北上廣深”之外的更多其它城市。
無論是選擇就業或是創業,“新一線城市”都已展示出了對人才的強大“磁鐵效應”。根據《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中的有關數據顯示,在一線城市就業的海歸數量占全國海歸總量的39.57%,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海歸數量占全國海歸總量的30.87%,兩者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以杭州為例,所吸引到的非杭州籍海歸數量已是杭州籍海歸的兩倍,而其中“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環境好、生活舒適”“工資高、待遇好、發展空間大”等因素,是杭州成為海歸就業創業關注熱點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也有更多海歸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創業。《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的一組數據值得關注,選擇回到家鄉的海歸占比從2018年的9%增長到2019年的30%。其中原因,既有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故土情結,也是中國更多城市國際化發展進程加快的結果,海歸擁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
在一線城市有疏解城市功能的需求壓力、人才扎堆的客觀背景下,不少展示出強勁發展潛力的“新一線”以及二三線城市,正慢慢成為“新海歸”們的首選。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2020年,這些城市憑借自身發展紅利、完善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必將贏得更多海歸青睞。
創業扶持
誠意滿滿也得“軟硬兼有”
2019年8月,廣州市黃埔區發布的“海外尖端人才8條”(即《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 廣州高新區關于集聚海外尖端人才的若干措施》)曾引起廣泛關注。這是黃埔區的又一引才新政,以加強對海外尖端人才的扶持。在此之前,黃埔區已發布過“美玉10條”等引才政策,吸引了不少各領域中的海外優秀人才。
在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關于申報2019年度留學人員來深創業前期費用補貼的通知》中注明,對于來深創業的留學人員給予不同級別的創業資助,金額從30萬元到500萬元不等,以吸引海歸創業人才。
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此前發布的《中國青年創業報告》中曾指出,資金問題是阻礙青年創業的第一“攔路虎”,有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缺乏足夠資金是創業過程中的主要困難。給予創業資助,對海歸來說,可以“解燃眉之急”。
如今,誠意滿滿的引才政策早已是許多城市吸引人才入駐時的“標配”。想要讓海歸“用腳投票”投向自己,就得讓他們看到在這座城市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更多可能性。在海歸可選擇的城市越來越多的今天,這一點更加重要。
一位在醫療衛生領域創業的青年海歸告訴記者,自己當初選擇創業地不只考慮意向城市是否有創業資金扶持,更重要的是考慮自己的創業領域與當地發展的匹配程度,結合人才、技術和資源,還要綜合考量產業生態鏈。他最終選擇在武漢光谷創業,就是看中了這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行業發展潛力。
從資金扶持到更為全面的人才計劃補貼,在新的一年,對于優秀海歸團隊的創業扶持,除了硬性幫助之外,也可以提供更多軟性扶持項目。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解讀、拓寬渠道資源……以滿足海歸更多深層次的創業需求。
脫貧攻堅
幫助鄉親父老少不了我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一直以來,留學歸國人員在脫貧攻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走到貧困戶身邊,貢獻智慧與技術,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在2020年,我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海歸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來,通過多種形式助力脫貧攻堅。
走出城市、走進鄉村,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搭建平臺實現精準扶貧、駐村當扶貧干部等多種途徑,不少海歸立足于貧困地區的客觀情況,將自身專業優勢與地方特色產業相結合,努力提升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
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為例,這幾年已經組織百余位教育、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優秀海歸人才奔赴扶貧一線,在甘肅、寧夏、貴州等地,深入幫扶困難群眾,利用先進理念和豐富經驗,圍繞制約鄉村發展的短板出謀劃策,努力為鄉親們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技術領先、資金充沛、理念先進、渠道多樣……海歸在助力扶貧中的優勢顯而易見。但要做好、做實對貧困戶的幫扶工作,需要將前期調研做得更細些,將中期項目計劃想得更周全些,將后期對項目實際效果監測更重視些。只有這樣,才能在對貧困地區及幫扶對象的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量身定制”產業發展方案,不僅要助其脫貧,也得防其返貧。
“得讓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新的一年,更多海歸正在擼起袖子、挽起褲腳,走入田間地頭。脫貧攻堅戰里,少不了他們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