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中,一個個穿上白衣,負重前行的熟悉身影,比昔日無數個課堂,都更讓我們體會到你們的勇氣與擔當。衣白褂,破樓蘭,吾師切記平安還。
——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6級創新班全體學生
“我剛從隔離病房查完重癥病人回來,后面接二連三還有很多事,我只能只言片語回復你們,但此刻我已經淚流滿面……”
逾百字,道不盡思緒萬千,卻字字鏗鏘。抵達武漢第6天的凌晨,洪濤提筆回復了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學生們的來信。
洪濤,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帶領41名醫生、100名護士的醫療隊,整編制接管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14樓的重癥病區。
從接到緊急號令到馳援武漢不到20個小時,從抵達疫區到接管病房不到20個小時,從接管病房到完全理順病房管理和病人救治不到20個小時……連續高強度的“20小時”,很多隊員一兩天沒合眼。
141人,6個治療組,10個護理組,16位小組長。抵達武漢的第一時間,洪濤便將醫療隊“化整為零”,實行組長責任制,將最危重病例集中在1-2個組中,配備具有抗疫經驗的醫護人員,提高搶救成功率。
“送第一批隊員去病區的那天,戰前宣言我遲遲說不出口,如鯁在喉。”洪濤說,“目前已有20多位患者出院,病區64張床位也有了空余”“我們這支隊伍,戰斗力非常強!”
這支意志堅毅的團隊,也有柔軟的一面。陪患者聊聊家常,分享一塊巧克力,折百只千紙鶴……“我們把人文關懷當做與治療一樣重要的手段,患者更需要精神支持。”洪濤說。
談及家人,他說,“家里人經常提出與我視頻通話,可是我每天都忙到深夜,他們怕影響我休息,所以彼此之間只能發信息。”“很好”二字,是洪濤回復家人頻率最高的內容。
談及學生們的來信,洪濤說,本來打算讓團隊的同事代為回復,但看到字里行間滿含關切的掛念、醫學院學生更堅定的職業信念時,讓他一下淚流滿面。
“孩子們,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洪濤說,歸期未定,但必能凱旋,同飲慶功酒,相約在校園。
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