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圖集丨2019年里那些平凡的面容,打動了我們
這一年來,記者走過大江南北,用鏡頭記錄下一些鄉村普通人的面孔
2019年,三農領域發生了很多大事,豬肉漲價、農獸藥禁抗、土地三權分置、脫貧攻堅、振興鄉村……
一年來,記者走過大江南北,用鏡頭記錄下這片古老土地上一點一滴的變遷。時近年關,重新回望過去的一年,整理心情,卻忽然發現,除了那些風起云涌的大事件之外,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甚至熟視無睹的場景,還有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臉孔,留給了我們最多的感動。
山區小學,上學的孩子們沒有人接送,他們背著書包、排著不那么整齊的隊伍,穿過田野、爬上山嶺,奔行在學校和家之間;寒冷冬夜里,陪讀的媽媽們挑燈加班,只為了1分錢的計件工資;機械化時代的“麥客”,在酷暑中輾轉數千里,連續工作幾個月;幾乎用最原始的方式耕作的70歲夫婦,在夕陽下收獲沉甸甸的稻谷;半生孤獨的農民工,在工棚里獨自過年,陪伴他的只有一瓶廉價的烈酒……
他們是一群再平凡不過的人,年復一年地過著平凡的生活,匆匆的歲月流轉里,記者只是一個路過他們生活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名字。然而,正是那些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卻仍露出笑臉的人們,留給我們最深沉的感動。
1951年出生的羅玩山,按照農村的習慣,已經虛歲70了。從10多歲開始下地種田,60年來,除了新添了一臺腳踏式的打谷機之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沒有變樣,一把鐮刀,一雙赤腳,一輛板車,年復一年,幾乎“刀耕火種”一般,用最傳統的方式在土地上耕耘,艱難地獲取一家人的口糧。
5月底正是河南南陽麥收的時刻,很多收割機都停在紅泥灣鎮公路邊,夜晚忙碌了一天的“麥客”躺在蚊帳里休息。
藍天白云下,湘西一個鄉村小學的孩子們圍坐在體操臺前畫畫。
在京郊農村的光愛學校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因家庭貧困或某種特殊原因來到這里。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校園環境日漸完善,但相較于普通學校,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仍十分艱苦。好在,對于這群孩子來說,校園即便簡陋,也依舊是他們快樂的沃土。目前,孩子們仍然期待著屬于他們的固定的專業老師……
在甘肅石節子村,靳紅強的奶奶正在家門口的菜地里“彎腰揮鋤”,她的前面就是個馬頭雕塑,這個村子家家都是“藝術館”。
湘西的孩子們為什么不穿鞋?一位女性老師告訴記者,有一部分孩子住校,到周三、周四時,鞋已經臟了,也臭了,有的孩子就不愿意穿。另一位男性老師也表示,不少農村的孩子都習慣光著腳,這樣舒服,有時候在家也光著腳,“在我們這邊很正常”。
河北灤平被譽為普通話之鄉,在這兒的農村還活躍著一支民間評劇社。一位評劇演員正在化妝,那面產自幾十年前的北京牌鏡子勾起了多少人的回憶。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長寧縣雙河鎮發生6.0級地震。在藍色的救災帳篷里,小孩子正津津有味兒地吃著一碗方便面。
留守兒童黃建新(右),他還有一個雙胞胎妹妹(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時候姐姐照顧他們,等他們上小學的時候,姐姐也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兄妹倆在村里生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見到父母。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影報道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