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廳是乘客進出站的必經通道,購票、安檢、刷卡過閘機都要在這里完成,通道的暢通、安全至關重要。而在八通線地鐵傳媒大學站的站廳通道里,每天有大量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穿行其中,不僅逼得乘客躲避讓行,摩托車排出的尾氣還十分嗆人。本報2017年5月22日曾經報道過該地鐵站廳電動車穿行的現象,時隔兩年多,這一現象不僅沒有改觀,反而更嚴重了。
一名騎車人擠進了出站的人群。
目擊 1
車輛快速上橋
行人紛紛躲避
12月27日和29日,記者兩次來到八通線傳媒大學站了解情況。該站位于京通快速路中央,北側緊鄰中國傳媒大學南校門。有兩座“之”字形的過街天橋,將該站與京通快速的南北輔路相連,乘客可通過這兩座橋到達站廳進站。
北側天橋由兩段斜坡和一段橫橋組成,先順著斜坡往東步行四五十米后,再掉頭往西爬上一段同樣長度的斜坡,就到了橫跨京通快速路的橫橋,再走幾十米就來到地鐵站C口。在另一側的地鐵站B口外,同樣有一座“之”字形天橋,連接京通快速路南側輔路。
南北兩座天橋的上橋坡度都不算陡,很多乘客由此上坡進入地鐵站。擁擠的人流中,還有不少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的身影。為了能沖上斜坡,它們加快速度在行人之間快速穿行,行人只好向一邊躲避。
記者從B站口進入站廳,一邊是安檢口,一邊是一條寬七八米的通道,一根立柱和一排圍欄將兩者分隔開。C站口的布局也大體如此。為了遮擋冷風,兩個站口都掛著透明的塑料門簾,要進站,需要先掀門簾。不少騎車人行駛到門簾前時,都會剎一腳,用車身或手將門簾掀開,然后再進入站廳。門簾雖然起到了減速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騎車人進門后就加速駛過,周圍的乘客就得趕緊避讓。
目擊 2
摩托車與嬰兒車搶道
站廳里尾氣味兒嗆人
12月29日傍晚6點半,站廳通道內,一男一女推著一輛嬰兒車正要出站,男子推著車向C口走去,從他后面來了一位推著摩托車的車主,快接近男子時,這名車主大聲連喊“讓一讓”,男子嚇了一跳,本能地將嬰兒車推到一邊,車主快速超過他,到了出口騎上車加速離開。男子瞥了一眼遠去的摩托車,轉而趕忙照看起孩子。
這位推車經過的車主還算文明的,在站廳通道里,還有不少騎車亂闖的車主。一名穿紅衣戴頭盔的男子就騎著一輛黑色摩托車,從B口進站后,一路加油往前沖,到了C口被幾名進站的乘客堵住了路,才只好停住,等乘客一過,他用車前轱轆挑開門簾,加速離開。站廳里,留下一股嗆人的尾氣味兒。
記者計算了一下,在半個小時里,大約有10輛摩托車從通道穿過,其中有4輛車的車主沒有熄火也沒有下車,而是腳尖點著地,從通道內滑行而過;有4輛車的車主下車推行,但是車輛并沒有熄火;只有兩名騎車人進站前將車熄火推行。除此以外,穿行的還有十余輛電動自行車。
“進站熄火,出站重新打火,是有人這么要求嗎?”記者問其中一名熄火推行的車主。他說站里的工作人員曾要求騎摩托車的人進站時熄火并推行,出站后再發動車,“我每天要從站廳經過很多次,里面人來人往,這樣做免得被人說。”
另一名推著電動車的女子告訴記者,她進到站廳內都是推著車走,因為進出站的乘客比較多,她不想碰著別人。
在這些車主中,記者注意到不少都是送餐的外賣小哥,他們往往從上過街天橋開始就猛加速猛減速,從站廳穿過的速度明顯要快于其他騎車人,為了趕時間,有的外賣小哥甚至推著車,在站廳里一路小跑。
回應
無障礙坡道無法設置障礙
地鐵方只能勸說無權制止
對于車輛穿行地鐵站廳一事,記者先后詢問了多名該地鐵站的工作人員。其中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說,這座地鐵站位于京通快速路中間,從路兩側進站乘車,只能走過街天橋,車站附近共有四座天橋,地鐵站B口和C口各連接一座;A口外僅有一座通往路北側的天橋,而且都是臺階,不能走車;在地鐵站東側幾百米處還有一座過街天橋,那里既可以走人也可以走車。
“由于這座地鐵站建設年代較早,當時沒條件建無障礙電梯,于是只在B口和C口外建了有坡道的過街天橋,供行動不便的人使用。”該工作人員強調,他們沒辦法阻止車輛穿行站廳,只能勸騎車人盡量推行通過,“另外,站外的天橋因為有無障礙設施的功能,所以不能設置任何阻擋物,也不歸地鐵方管理。”
另一名站臺工作人員說,在日常的巡查中,工作人員都要求騎車人推著車穿過站廳,如果摩托車能熄火就最好了,不過他們沒有執法權,只能口頭勸說,不能強制執行。雖然地鐵方有執法部門經常來巡查,但對于違規者的處罰金額只有幾十元,“這點錢根本不起作用,處罰完了還是老樣子。”
在客流量大的時候,為了避免發生危險,地鐵站工作人員會盡量想辦法阻攔電動車和摩托車進站,“我們和志愿者經常被騎車人罵,有人還說我們多管閑事。”一位工作人員苦笑著說。
不過,對于為何車輛選擇從此穿行,工作人員分析說,過街天橋兩側有不少住宅小區,還有學校和學生宿舍,來往人員很多,而且東側的那座天橋距離較遠,相比來說,穿行地鐵站的這座天橋更近更方便。
東側的過街天橋究竟有多遠?記者實地體驗了一番,從地鐵站向東走了200多米就能到這座過街天橋,橋面略微要窄一些,坡度和連接地鐵站的天橋相差不多,區別在于,上橋的路不是“之”字形,而是一條直行坡道。記者發現,這座橋上來往穿梭的電動車和摩托車數量明顯要更多一些。
一名車主說,她家就在地鐵南側不遠處,從地鐵站廳穿行是最直接最快的,所以她從來不走東側天橋,“繞遠兒我可不愿意。”
本報記者 楊曉斌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