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就是打(做)衣服的,打口罩自不在話下,娃娃們在防控一線,我在后方也應該做點貢獻。” 最近,家住成都都江堰市岷江社區中山路的老裁縫蔡學華又重操舊業,但這一次他不是做衣服,而是做起了民用口罩。
記者了解到,近日來,為了提高口罩產量,116位由都江堰市婦聯招募的老裁縫從兩百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民用口罩生產自救志愿者”投入了口罩生產中。
在蔡學華所居住的中山路居民樓間,分布著多家縫補衣服、剪腳邊的店鋪。蔡學華告訴記者,看到報名“民用口罩生產自救志愿者”的消息,他和許多附近的老裁縫一起報了名。經過網上報名、信息核查、體溫及其他健康指標的定期監測和防疫檢查管理,他成了志愿者的一員。
“我幾個娃娃都是公務員,女兒蔡小麗是都江堰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看著他們從大年三十起就堅守在防疫一線,我又心疼,又想為疫情防控做點貢獻。”蔡學華說。
記者了解到,裁縫志愿者們所制作的口罩由都江堰市醫療保健品有限責任公司恒新口罩廠負責原材料采購、裁剪,后將半成品送至大藥房門店由專人負責發放給志愿者們制作,收回制成品后由口罩廠負責將制成品送至成都市指定地點進行專業消毒檢驗,產品質量檢驗合格后統一調配使用。
接到新任務的老裁縫們也格外上心。鄧文國來自300公里外的南充市,因為家里養狗不符合口罩縫制生產條件,他最近特意把狗送到了姐姐家,自己接單到店里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0點;而60多歲的鄧師傅的左腿、左手部分手指萎縮,干活不是很利索,每天,他和蔡學華結伴坐公交車到藥店拿貨、送貨……
而在恒新口罩廠的車間中,公司負責人陳新也正在指揮工人們加緊趕制口罩,沒有機器的轟鳴,工人們正在手工裁剪口罩面料、裝袋,腳踩縫紉機給口罩縫邊。
陳新告訴記者,這里本是準備春節后投入使用的制藥車間,由于生產自救緩解疫情防控期間全市口罩需求的需要,這里迅速變成了口罩生產車間。“沒技術,大家都從頭學起;沒設備,就先用手工操作。非常時期,工廠上下拿出了最大的干勁投入生產中。”陳新說。
恒新口罩廠質檢部負責人張碧霞介紹,雖然生產的是民用口罩,但是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流程再到檢疫消毒等程序都嚴格按照外科醫用口罩標準。該廠是制藥企業,有一套完備的質檢流程,藥檢和口罩的質量檢測差別不大,最主要是進行微生物檢測。成品口罩不僅要經過紫外線和臭氧消毒,而且還將送到專業廠房再次殺菌。
記者獲悉,截至22日,已向老裁縫志愿者們發出口罩半成品60700份,收回制成品44344只,恒新口罩廠也已生產口罩6萬余只,這些口罩將陸續在都江堰當地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