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2月23日電 題:父女見證青海鐵路巨變:從“硬板兒車”到“陸地航班”
作者魯丹陽 高峰
1959年10月1日,青海省通往內地的唯一鐵路——蘭青鐵路通車。河南省偃師市的黃春友作為支援大西北的第一批鐵路工作者來到了青海省西寧市。
今年80歲的黃春友對當時擔任列車員工作的場景依舊記憶猶新,“當時使用的是中國鐵路第二代主型鐵路客車——22型客車,由蒸氣機車牽引,因為座位和小桌都是木質的,而且靠背很小,被大家叫做‘硬板兒車’和‘綠皮車’,火車一啟動大輪子便吭哧吭哧作響,運行速度非常慢,從西寧到西安需要30多個小時。”
除了火車運行速度慢、條件艱苦外,黃春友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車里的擁擠。“車廂過道里經常站滿了人,座席底下躺的也是旅客。車廂里有時擠得水泄不通,餐車師傅賣飯擠不進車廂里,便用一個竹筐裝滿飯由旅客往前傳遞,需要的旅客自己取飯,再把錢放進筐內。人多的時候擠得車門都打不開,旅客上下車包括列車員換班,都得從窗戶爬進爬出。”
每到冬天,廁所便池里的污物被凍成冰疙瘩,黃春友和同事們就用鐵釬子砸,糞便經常濺到身上。49年過去了,黃春友記不清當時跑了多少趟車,拉過多少旅客,那些工作經歷都已成為歷史記憶。
曾經黃春友一家住在鐵路旁,小女兒黃麗敏在火車鳴笛聲中長大,自然和鐵路有了感情,成年后她也成為了一名鐵路職工。
1996年黃麗敏被分配到格爾木車隊任列車乘務員,乘務的也是22型“綠皮車”,“當時在火車上工作一般會持續兩天時間,冬天取暖需要燒鍋爐,煤煙大,襯衣經常來不及清洗,大家只好按照制服襯衣的樣子買了幾個襯衣的假領子,以便更換清洗。”
燒鍋爐、清洗廁所、汗流浹背、常年超載……這些詞匯記錄了黃麗敏在“綠皮車”上工作的艱辛;1998年,黃麗敏擔當西寧至北京西的旅客運輸工作,在裝備水平比大多數“綠皮車”更好的“紅皮車”上工作。
圖為黃麗敏幫助同事打領結。 高峰 攝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開通,有了全世界唯一的25T型的高原制氧客車體。列車全面升級,全封閉式自動供暖和制冷車體、自動彌漫式供養、集便式廁所裝置……作為首批進藏列車的列車長,黃麗敏體會到的是舒適和環保。
2014年,蘭新高鐵開通,青海進入高鐵時代,黃麗敏成為開行動車的第一任車隊副隊長。如今,黃麗敏是青藏集團公司西寧客運段動車隊隊長,在被譽為“陸地航班”的動車組上工作,“現在從西寧到西安僅需4個多小時,跟父親那個時代的列車相比,縮短了近26個小時。”方便快捷成為黃麗敏的最大感受。
“希望鐵路更加順應時代和旅客的需求,讓旅客回家的腳步越來越從容,演繹出別樣的‘中國精彩’。”黃春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