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版拼多多”Brandless失敗反思:“直面消費者”的漏洞 來源:懶熊
DTC商業模式看似美好,但低客單價和高昂的獲客成本之間的矛盾難以化解。
在投資了諸多“不省心”的獨角獸之后,愿景基金還得面對他的“首敗”。美國時間2月10日,電商平臺Brandless宣布倒閉。Brandless表示,公司將留下10名員工完成剩余的客戶訂單,裁員70多人。這家公司在成立一年之時就獲得了愿景基金2.4億美元C輪融資,當時估值超過5億美元。
Brandless是一家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費者)電商平臺,主要產品是食品、家居廚衛用品、美妝護膚產品以及辦公室用品,所有產品統一采用簡化的無品牌包裝。公司成立時每件商品皆售3美元,可以理解為“線上十元店”,不過產品都是天然有機、非轉基因,其主打賣點就是“物美價廉”。
▲Brandless聯合創始人Tina Sharkey和企業家Ido Leffler。
不少國內媒體將Brandless稱為“美國版拼多多”。不過,Brandless主打的從來不是“百億補貼”,而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Brandless的商業模式是S-B-C,也就是供應商(Supply)出產品直接通過電商平臺(Business)售賣給消費者(Consumer),從而減少經銷商、渠道、營銷宣傳等交易成本。Brandless團隊認為,這樣一來商品平均價格可比同類產品低 40%。
《紐約時報》的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觀察專欄在2018年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對于日常消費品,消費者并不愿為其包裝、營銷和廣告成本買單,這些成本都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絕大部分都不能提升用戶體驗。
▲Brandless產品包裝非常簡約。
Brandless實行會員制,年費36美元,免運費;非會員原本要購買超過72美元才免運費,后來降至39美元,未達到配送金額的運費也從9美元降到5美元,這就無形中要求消費者一次需要選購13件商品。盡管全場3美元的定價簡化了消費者的購物決策,但需要注意的是,Brandless上并非所有商品都值3美元,有些產品成本在亞馬遜等其他電商平臺同類產品打折下來或許不足1美元。
除了產品“直面消費者”,Brandless也在情感上直面消費者。Brandless非常重視在社交平臺的推廣,同時也采用社交裂變的方式(推薦給朋友,朋友完成訂單后給推薦人返還6美元紅包)吸引更多消費者。根據《福布斯》的報道,從社交平臺進入Brandless官網購物的消費者占總體的23%,同類型平臺這一數據僅有2%-4%左右。這也是其最初受資本青睞的原因。
Brandless成立于2015年,2016年獲得了天使輪和1600萬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點。2017年Brandless正式上線運營,當年7月拿到3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Google Venture。2018年7月,上線僅一年的Brandless又拿到了愿景基金的2.4億美元C輪融資,該輪估值略高于5億美元。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愿景基金的投資讓軟銀獲得了Brandless 40%的股份,可以派駐兩名董事,“一如既往地”參與到公司的決策中來。多家媒體證實這筆款項只有1億美元到賬,軟銀給出的條件是如果Brandless不能達到某個既定的財務目標,他們將不會支付余額;不過The Information還引用了另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這筆錢之所以被推遲到賬是由于公司董事會內部會議的匿名投票,董事會認為目前資本充足。
轉折發生在2019年。數據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提供的報告顯示,根據匿名借記卡和信用卡消費記錄分析,Brandless 2019年5月的客戶數量比2018年同期減少了26.5%。究其原因,最為致命的問題是“質量下滑”,Second Measure報告指出,產品出現過湯匙從手柄上掉下來、玻璃容器配送時摔碎甚至割破用戶手指的問題。
再者就是復購率的問題。根據Edison Trends提供的分析報告,2018年Brandless客單價基本維持在35美元左右,與亞馬遜持平。但亞馬遜的Prime會員平均一年留存93%,兩年留存率98%;相比之下,根據Edison Trends跟蹤了300萬美國消費者的電子郵件收據得出的報告顯示,2018年只有17%的用戶在Brandless消費過兩次,僅消費過一次的用戶占到70%。
Brandless的問題在于產品種類只有400多個,供消費者選擇的余地太少。大型商超往往超過10萬SKU,主打低SKU的Cotsco也有超過3800個。消費者對生活用品的忠誠度遠不如單一品牌強烈,他們尋求的是方便。Brandless也并沒有一些高認知度、獨一無二的產品。如果一位顧客想方設法才能湊齊13件商品免郵,那他下一次再光臨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此外,希望以價格取勝的Brandless一直沒有解決成本問題,尤其是產品生產之外的成本:
·營銷成本。Brandless雖然主打“無品牌”,但它本身就是一個品牌,需要有高昂的營銷投入,這些成本在復購率低的情況下很難覆蓋。
·倉儲成本。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Brandless“無添加”導致很多產品極易腐爛,造成庫存浪費,而且在網紅產品的備貨上尤為不足。此外,Brandless 有部分庫存來自聯合創始人Ido Leffler擁有的另一家公司Beach House。
·配送成本。The Information調查報告認為,Brandless高昂的運輸成本是其虧損的一塊巨石。其實從另一個層面也能看出Brandless的配送壓力,其配送時間需要3-12天,相比之下亞馬遜、沃爾瑪等商超3天才到貨已經算很久了。
2019年3月,Brandless創始人Tina Sharkey辭去CEO,只保留董事職位,同時公司裁員13%。The Information報道稱,Sharkey的辭職與軟銀在背后推動有關,她的經營理念與軟銀有分歧,Sharkey希望放慢速度,軟銀的目標則是讓公司快速盈利。
隨后John Rittenhouse接任CEO職位。Rittenhouse曾在沃爾瑪、LVMH等企業擔任高管,他上任后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包括在平臺上引入最近在美國頗為流行網紅CBD (含大麻成分)產品;上調3美元價格至6美元或9美元,個別產品幾十美元;和老牌零售商合作布局線下渠道等。
▲Brandless曾計劃布局線下門店。
Rittenhouse 就任時公開表示,Brandless要將客單價提升到70-80美元左右,公司將從2021年開始實現盈利,預計2023年營收達到10億美元。但最終他的一系列改革并未奏效,他本人也在2012年12月離職。
在Brandless官網,公司將倒閉歸結于“DTC領域激烈的市場競爭”。在美國本土市場上,同類型的 DTC 電商平臺還有 Thrive Market 和 Grove Collaborative等,后者在2019年9月D輪融資后估值超過10億美元。同時Brandless還要面臨亞馬遜、沃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