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寄生蟲》隱喻社會的縱截面,這部劇則剖開底層的橫截面
時隔一年,HBO出品的劇集《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新名字的故事》率先于2月10日在意大利Rai1頻道開播,在制作、口碑和話題度上都完美地承接了上一季,持續引發熱議。
這部改編自意大利當代女性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劇集——“關于女性友誼和命運的意大利史詩”,在中國迅速發酵并趕超第一季,頭四集播出已經在豆瓣獲得了9.6分的高分,位列熱門影視作品的第二位,僅次于前幾天剛剛大結局、以主打時空穿越、懸疑燒腦的純愛臺劇《想見你》。相比于《想見你》題材的大眾流行度和主流流媒體的播放平臺加持,《我的天才女友》從原本的“小眾”出圈,相當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劇作中對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女性生命歷程的關注,與當下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對女性議題的探討之間所構成的某種對話關系。
萊農與莉拉。
將如此大文字體量、高情感密度的文學濃縮在膠片質感的意大利風情中實屬難事,盡管如此,第二季總體上依舊延續了第一季忠實原著的風格,但節奏更加緊湊,也并沒有為了匆忙敘事而犧牲掉對人物內心深度的開鑿、抒情性段落和藝術化的表達。上一季的末尾,兩位童年時形影不離的女主人公莉拉與萊農,原本相似的命運軌道,在家庭是否能夠供她們繼續上學這個節點出現了分離。最后一集的高潮發生在莉拉和肉店老板斯特凡諾奢華熱鬧的婚禮上,曾被莉拉寄予了高度期望的婚姻和愛情終于露出了猙獰的真實面目。
因此,從第二季開始,認識到自己不過是父親、兄弟和丈夫交換和賺取更多利益工具的莉拉,不斷地以全部的力氣、通過種種激烈的手段,試圖掙脫婚姻牢籠、反抗被男性強占和規訓的身體。一邊忍受著婚內的強暴和毆打、語言的攻擊辱罵,一邊被逼無奈地在家族生意里幫忙,通過欺騙伎倆榨取底層平民的油水鞏固資本累積,成為城區里人人艷羨的暴發戶,住進鐵路邊的新公寓區。
相反的,看上去從來都是更“穩重”的萊農繼續上學,讀“無用”的化學、拉丁語和意大利文學,并通過學業上的優異表現獲得了老師的贊賞,眼看著就要進入大學、走上精英階層的道路,離開貧困的家鄉。而她們的愛情卻同時又纏繞在同一個男孩尼諾身上,愛情的不同面向也由此展開——是自我?是依附?是一時激情?是真正的志同道合、靈魂相契還是與身份轉換、獲取利益的工具而已?
萊農。
在第一季對童年期人物和環境介紹鋪墊的基礎之上,《新名字的故事》可謂對青年期女性所遭遇困境的集中顯影。這種困境固然是特定歷史社會環境下的產物,而經過幾十年種種社會運動和政治變革的洗刷,卻未曾有大的改變,女性的試圖獲取獨立、反抗男權社會的決心和勇氣仍然被視為“惡”。劇集中不斷觸碰的愛情、婚姻、身體、身份、話語權等一系列問題,都和當代語境形成了某種互文,并借萊農的第三人稱敘述,形成了對女性的群體性思考,而具有詩意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更是將主人公的心理現實以影像化的方式逐一呈現出來,召喚出觀眾內在的情感性認同和理性思索的雙重面向。
近年來,影視作品對女性議題的聚焦毫無疑問處在某種上升趨勢當中,最近的就有頒獎季中的熱門之作電影《小婦人》和《婚姻故事》。巧的是,莉拉和萊農小時候最珍視的一本書便是《小婦人》,萊農似乎是在效仿《小婦人》中二女兒喬,通過受教育、寫作來重新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在社會階序當中的位置,盡管她內心始終自卑地認為,莉拉才是更有“天分”的那一個。
然而受教育是女性擺脫被支配和貧窮的唯一的途徑嗎?這種“上升”和“獨立自主”話語權的獲得是真實的嗎?莉拉在陪同萊農參加完高中老師組織的宴會,聽了一晚上所謂精英知識分子們空中樓閣般地對政治革命、社會運動、核武器和戰爭的爭論之后,帶有強烈嫉妒意味地戳破了這種虛偽和惺惺作態。她一方面渴望了解更多她無法在促狹的貧民窟生活中的知識,但同時,她將憑借親眼目睹的現實、用底層生活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去尋求真正改變現實的方法,從而去改變她出身的這個社區,而不是選擇遺忘和否認并遠遠拋在身后,這也將是第三季和第四季給我們揭曉的答案。
因此這部劇集是關于女性而不止于女性的,是關于女性也是關于所有人的,是性別、階級、身份種種話題交織在一起的,潛藏著對于貧富差距、社會變革的政治和經濟根源的探討,正如第二季中莉拉向萊農借的書——《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如果說《寄生蟲》是因為以建筑的微觀構造隱喻了整體社會的縱截面,《我的天才女友》則在某種意義上剖開了底層處境的橫截面。
巨大的虛幻“景棚”。
微妙的是,據報道介紹,因為小說和劇集在全球范圍內的走紅,那不勒斯也吸引來了大量游客從而搖身變成熱門景區“地標”,然而事實上人們參觀的主人公生活的街區只是攝制組搭建出來的巨大的虛幻“景棚”,真正的小說原型社區仍然因為過于貧窮混亂而“不建議游客”前往。主創也有意在景棚中“詩意化”地修飾了真實社區的樣貌,似乎寄希望于以影像敘述的力量,在縫隙中探尋重構秩序的可能性,讓馬路都變寬,讓街道都變整潔,讓每個路過的人都意有反思吧。
□王一可(劇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