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IPO | 仁會生物沖擊科創板 主力產品上市三年仍處“市場導入期”
來源:每經牛眼
每經記者
2月14日,上交所受理了上海仁會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仁會生物)的科創板上市申請,這是農歷鼠年第一份獲得受理的科創板上市申請。
此次赴科創板IPO,仁會生物擬募集資金30.05億元,主要用于新藥研發項目、轉化醫學平臺項目等。
仁會生物是一家專注于創新生物藥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公司已上市一款新藥——誼生泰。不過,誼生泰于2017年2月上市,至今仍處于“市場導入期”。上市以來,該藥物銷售金額一直未能覆蓋銷售費用。2018年,公司曾計提1849.19萬元存貨減值。
主力產品銷售不佳
仁會生物成立于1999年,前身為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華誼集團)等發起成立的上海華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誼有限),其中華誼集團持股比例為65%。2008年5月,華誼集團收購了剩余35%的股權。
在設立之初,華誼有限就將誼生泰作為公司重要研發產品。2000年,誼生泰基因工程菌構建成功。2005年6月,誼生泰完成I期臨床試驗。2010年6月,誼生泰完成III期臨床試驗。
(圖片來源:攝圖網)
然而誼生泰研發多年,遲遲未見產出。2011年11月,華誼集團決定將華誼有限100%股權及6417萬元債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轉讓總價1.96億元。
2011年12月,桑會慶(目前仁會生物董事長、實控人)控股的公司以1.96億元收購華誼有限。2013年12月,華誼有限更名為仁會生物。
在桑會慶的運作下,仁會生物于2014年8月掛牌新三板。掛牌后,仁會生物分別于2014年10月、2015年2月及2015年6月完成四次股權融資,共融資近3.99億元。
產品方面,研發周期高達16年的誼生泰也于2016年12月獲批,于2017年2月正式上市。16年“磨一劍”,并且作為國內糖尿病治療領域第一個創新藥,仁會生物對誼生泰報以厚望。但該產品上市后表現,卻并不如人意。
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誼生泰的銷售金額分別為1360.71萬元、2681.69萬元和4104.60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之比為96.58%、98.15%和98.38%。
可以看出,仁會生物絕大部分營收來自誼生泰,而公司銷售費用也主要用于為誼生泰搭建銷售網絡以及用于誼生泰學術推廣。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6059.15萬元、8532.75萬元及1.06億元。對比可見,在公司只有一款新藥上市的背景下,仁會生物銷售金額一直未能覆蓋銷售費用。
圖片來源:仁會生物招股書(申報稿)
仁會生物也在招股書(申報稿)中提示風險:“盡管公司對市場開拓工作極為重視,但是市場推廣能否見效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對公司的銷售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仁會生物的存貨減值情況,也從側面反映出誼生泰市場銷售不如預期。2018年年末,仁會生物對1849.19萬元存貨全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仁會生物曾表示,誼生泰上市初期公司準備了充足的庫存應對可能較大的市場需求,但上市首年的銷量相對不大,導致2017年末存貨規模較大。
在創新藥領域,時間是極其寶貴的,藥物先行上市意味著在銷售時占得先機。比如仁會生物誼生泰,產品銷售不佳很大原因在于上市較晚。在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藥物中,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由禮來和諾和諾德引入國內,誼生泰2017年2月才開始銷售。
仁會生物表示,作為國內GLP-1領域的原創新藥,由于誼生泰進入市場較晚,醫患認知度相對較低,目前市場占有率較小。
在研產品多位于早期
目前,仁會生物僅有一款藥物誼生泰上市,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是公司面對市場競爭的一大劣勢。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分別為1408.96萬元、2732.31萬元和4172.31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50億元、2.04億元和1.72億元。
通常情況下,創新藥企業很多在核心藥物上市前,都處于虧損狀態。因此,研發管線數量和研發進展對公司影響較大。在仁會生物方面,除了已經上市的誼生泰外,還包括誼生泰適應癥拓展項目、BEM-014和BEM-050等多款在研產品,治療領域包括肥胖癥、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抗凝血、白血病、實體瘤等。
仁會生物表示,公司圍繞內分泌、心血管及腫瘤三大領域,正在開展一系列新蛋白分子的臨床前研究,產品線豐富,研發價值大。
圖片來源:仁會生物招股書(申報稿)
從仁會生物當下研發管線看,除了BEM-014在國內進入III期臨床,在美國進入I期臨床,其余6款在研藥物均位于臨床前/IND。也就是說,仁會生物大部分在研藥物均處于早期臨床,距離產品上市仍需較長時間。
誼生泰是否能在未來給公司帶來利潤?在研產品前景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月15日曾致電仁會生物采訪,不過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炒股”致巨額資產減值
仁會生物在資本市場卻一度玩得風生水起。據悉,公司實控人桑會慶曾于1996年3月至2000年2月任中國經濟開發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交易部經理,資本市場經驗豐富。
在桑會慶的運作下,仁會生物在新三板市場動作頻頻,不僅多次融資而且還出資參與其他新三板公司的定增。比如2015年,仁會生物出資450萬元認購新三板公司一銘軟件30萬股。根據仁會生物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通過2次定增和二級市場購買方式,共對一銘軟件投資4094.95萬元。
圖片來源:仁會生物招股書(申報稿)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中,一銘軟件股權的賬面原值為4082.15萬元,計提減值準備3938.75萬元。
2019年,經仁會生物董事會及股東大會審議,公司決定將持有的一銘軟件股份全部出售給實際控制人桑會慶,交易價格為487.56萬元。